古巴导弹危机中,为什么是苏联先认怂?
1962年10月15日至28日,爆发了令世界震惊的“古巴导弹危机”。当时,苏联在古巴建立了大量的核基地,目标当然是美国。(古巴离美国只有145公里,苏联此举严重威胁到美国本土的安全)
美国也毫不示弱,不仅派军队把古巴团团围住,而且表示苏联如果敢往美国本土发射导弹,美国也可以让苏联瞬间消失。美苏核战一触即发。最终,危机持续了13天,苏联主动认怂,向美国方面表达了和解的意思,并且主动撤走了在古巴的核基地。那么,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为什么是苏联先“认怂”呢?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可以从古巴、美国、苏联这三个国家当时的想法来分析:
一、古巴:我只想要安全
事件的起因当然在于古巴。1959年,卡斯特罗推翻了亲美的古巴政权,成为古巴新的领导人。美国知道自己的后花园里有这么一个不听话的人后,很不开心。
于是,在1961年4月,美国将逃亡的前古巴政府官员组织起来(约1500人),并且给他们提供军事援助,希望能够打回古巴。
这就是著名的“猪湾事件”。不过,美国人显然太小看古巴了,古巴花了三天就把这群人给镇压了。美国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颜面尽失,气急败坏之下,对古巴实施全面制裁,美国和古巴的关系也剑拔弩张。
此时,苏联适时地伸出了橄榄枝,表示:古巴兄弟,我可以在你那部署导弹来保护你,加入我们吧!卡斯特罗想了想,美国自己肯定打不过,让苏联来帮忙顶一顶也好。于是,苏联就在接下来的时间秘密的往古巴运送大量导弹和技术人员,在古巴建立核基地。
二、美国:要打就打,反正我不怂苏联以为是秘密,实际上美国早就发现了。
1962年8月起,美国就通过直升机拍摄到古巴疑似有核基地。10月,美国已经确定了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宣布将全面封锁古巴,并且通知苏联尽快撤走在古巴的导弹,否则后果自负。但苏联哪那么好说话?苏联不仅没有撤走在古巴的导弹,还加快向古巴运输导弹和苏式轰炸机,完全没有理会美国的警告。
不过,美国更加强硬,在大量空军和航空母舰的掩护下下,美国出动90艘军舰,直接把古巴海域封锁。同时,美国导弹部队也奉命处于战斗状态,随时准备发射导弹,古巴的上空也有美国的载核轰炸机在盘旋。甚至,世界各地的美军基地也进入戒备状态,大有和苏联干一场的架势。
(实际上,美国这么强硬,是因为坚信苏联不敢开战,当时美国在本土作战,而且军事实力也更加强大,天时地利人和,面对苏联完全不虚。而苏联如果真的开战的话,不一定打得过,而且还得背负主动挑起核战争的臭名声)
三、苏联:土耳其的导弹必须撤走,要不然没商量最终,还是苏联先扛不住了,给美国发了两封邮件。第一封:我们渴望和平,希望局势不要再继续恶化(这封信被认为是苏联认怂的标志)。第二封:我可以撤走古巴的导弹,但是你美国也必须撤走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导弹。原来,苏联做了这么多,其实目的就是想让美国撤走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导弹。(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核基地,苏联感觉芒刺在背,却毫无办法)
美国经过一番考虑后,答应了苏联的要求。之后,苏联先主动撤走了在古巴的导弹,美国后来也秘密的撤走了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导弹,并且承诺不再入侵古巴。古巴导弹危机正式结束。
总结:其实苏联认怂的原因只要一条,那就是:本来苏联就没想开战,只是想在这次危机中威慑美国,达到战略目的,让美国把土耳其和意大利的核基地撤走。苏联适时的“认怂”绝对是明智之举。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危机虽然对世界影响巨大,但似乎没有输家。古巴获得了安全(美国此后再没有入侵古巴),美国赢得了面子(苏联主动求和,让美国在国际上很有排面),苏联则达到了目的(美国把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导弹也撤走了,让苏联很舒服)。世界也获得了和平。
现实情况非常复杂,在核武诞生之后,接着就有了盾,可谓是矛盾攻防的时代。首先说说这个矛,那就是运载核武器的工具,在1945年之后,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阵营,在两个领域建造“核武器之矛”,一个是导弹,另一个就是战略轰炸机。
但由于坊间有个段子叫“穷国玩导弹,富国玩飞机”,这使得早期美国是占据优势的,美国人拥有数量较多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对苏联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威胁。苏联在战略空军方面和美国比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对于苏联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本土防卫。
而不是去进攻美国本土,再说也够不着呀,美国对苏联进行了战略包围,苏联在海外搞个军事基地都很困难,而美国可以直接把军事基地建在苏联的家门口,直接起飞炸苏联,这让苏联在战略上显得很被动。
因此苏联人也并不是好欺负的,开始大力发展导弹,虽然在导弹方面和美国比还是有那么一丁点差距,但足够让美国总统睡不着觉了,比如说当年赫鲁晓夫曾经说“苏联人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导弹”,这让美国人大为吃惊。
再加上苏联在太空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造卫星和宇航员都上天了,美国人就在琢磨,万一哪天苏联人在太空投放核武器该怎么办?因此美苏之间围绕着“核武器之矛”,展开了长期的竞争,在这期间催生了太空探索的技术进步,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直到有一天,美国人和苏联人都认识到,只有矛不行,还得有盾,因为防守总比进攻要省钱啊,矛太多了,但对方也有矛,一旦打起核战争,那就是双方都玩完了,或者实力弱的一方先玩完了。
最后就发展成了“矛盾攻防”的局面,美国人和苏联人不只造导弹和飞机,而且还要造反导弹的导弹,建立国土防空网,但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了保持核均势,盾升级了,矛也跟着升级,然后无限制的重复下去,最后的结果就是导弹越来越多,核弹头也越来越多,相应的防空网也越来越严密,这使得进攻的成本越来越高。
这就好比如说有100万战力的输出,但是对方的魔抗有80万,结果就是只能产生20万的伤害,如果对应在核武器制造方面,如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核武器只有百分之20,那么就得多造几倍的数量,以防止出现无单可用的尴尬。
最后矛和盾都发展出了一种终极形态,首先在矛的方面,出现了两个终极大杀器,其一就是战略核潜艇,苏联在这方面有部分优势,这个大杀器轻易是找不到的,没准哪天就冒出来给美国发射几枚核导弹。再就是隐形战略轰炸机,这个就是美国人独有的,因为这玩意太金贵,像B-2这类的飞机,一架就得24亿美元,美国人自己也才有21架。
苏联人还发展出了核子火车,在苏联广袤的国土上,整天都有辆装着核弹头的火车四处转悠,想想那个场景就有多可怕。
在盾的方面,最终极的形态就是里根政府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了,但因为种种原因,该计划不了了之,但目前的反导系统,虽然已经大大提升了防卫能力,可也不能保证百分之100的防住核弹。其实说到这里,答案也很明确了,之所以造更多的核弹,主要是为了突破盾,再就是让对方在短时间内遭到毁灭性打击,这就像密集阵系统一样,以数量取胜。
如果只是单纯的造几十颗核弹,万一失效了或者被拦截了,那就是个巨大的悲剧了。因此核战争的逻辑就在于彻底毁灭对方,而不是选择性的毁灭对方,因为只要战术性的核打击,不能有效摧毁对方的核反击能力。举个例子说,如果苏联人想彻底毁灭美国,难道要只攻击地图上标注的目标吗?当然不是了,因为苏联人如何百分之100的确定在这些标注目标之外没有目标?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因此根据“覆巢之下没有完卵”的逻辑,进行大规模无差别的战略核打击,是最行之有效的,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就将数千枚核弹头一股脑的倾斜在对方国土上,这也是最佳的方案,否则等对方回过神来,就算自己还剩下几十枚核弹,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在古代也有类似的例子,如果能理解了“水淹七军”的逻辑,再理解这个也不是件难事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