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055了,为何解放军却对大吨位巡洋舰没兴趣?这原因非常关键
【军武次位面】作者:leon
作为代表着中国海军驱逐舰最高水平的055型驱逐舰,想必大家一定是对它津津乐道了。没错,以大吨位著称的055型驱逐舰不仅装载了连美军都未曾装备的双波段雷达,而且它的112个垂发单元也让055拥有了无可比拟的输出火力。这些都和它高达1.2万吨排水量的船体息息相关,毕竟更大排水量的船体才能搭载更多的舰用侦测设备。
那么,是否意味着军舰吨位越大就越好呢?尤其是现在这个军舰追求精准化的年代,搭载越多的舰用探测设备似乎确实能对作战能力给予更精确化的辅助,在吨位上超过驱逐舰的巡洋舰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它的远海作战能力也是非常强悍的,但是,偏偏相反,追求更强远洋作战能力的中国海军为何却不对巡洋舰感冒呢?
▲055首舰101南昌舰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海战型军舰的发展历程说起,众所周知,在二战时期,作为制霸海洋的终极利器,战列舰可以说是吨位上能全面碾压现在很多军舰的存在了,就拿日本海军最著名的大和号战列舰来说,其普通排水量就已经能达到6.5万吨了,比现在很多国家的航母还要多一些。
在那个海战讲求巨炮对轰的年代,超大吨位的战列舰确实能提高己方海军不少的实力,毕竟只要在火力以及火炮口径占据绝对优势,凭借着瞬时爆发性的火力输出,照样能将敌军的舰船直接送入海底。
▲大和号战列舰
所以,那个时候比较著名的战列舰一般都有个显著的特点,其舰艇上全是火炮,因为对于那个时候的海军而言,只是单纯的堆砌火力决定优势,往往只因为一艘战列舰就会影响本国海军的整体实力,但是,虽说那时候战列舰的作战能力确实很强悍,但是其造价以及制作难度确实是无法想象的。
正因为如此,二战时期超大吨位的战列舰往往建造不了几艘,代表旧日本海军实力的大和号战列舰,那时日本倾尽全国之力才仅仅造了两艘而已,最后还被美军战机给炸沉了,当然,那个只讲求大吨位强火力的大炮巨舰时代在二战末期就已经结束了,毕竟今天的海战模式都是讲求体系对抗的,和二战时期的海战模式存在根本性的差别。
▲连财大气粗的美国海军才仅仅建造了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
尤其是在各类远距精确化制导武器大力发展的今天,导致了今天的海战模式都是以各类反舰导弹的超视距作战为主的,今天的海战对抗往往都是在看不见对手的情况下展开的,不难看出,为了让己方在这种超视距作战模式下更具优势,加强己方海军能够进行超视距作战的舰船数量才是正道。
除此之外,现在反舰导弹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其威力也是相当之可怕的,一发下去,往往连防护强悍的航母都能丧失战斗力,更别说其他作战舰船了,单纯讲求靠单艘舰船的海军在面对敌方大射程、高精度的反舰导弹时,稍有不慎,就会让整个舰艇编队失去最核心的作战能力,所以,讲求单艘作战能力的战列舰在今天只能进入军事博物馆。
▲美国海军的朱姆沃尔特驱逐舰的单艘作战能力确实强大,但是其服役数量却让它根本无法形成体系化的作战能力
正因为如此,在现在的海战模式中,追求的都是一个海战的区域性的作战群系统,比如像美军的"宙斯盾"防空系统,它就是一个多种类型作战舰船的组合,和二战时期单求以战列舰为主要核心的模式相比,现在这种军舰舰船的体系化组合比它更具备火力以及抗打击性的优势,毕竟战列舰再强大,它也只有一艘而已。
所以,在今天这种舰船体系的组合下,以较大吨位出名的巡洋舰的性价比就确实不高了,巡洋舰在二战时期可以说就是充当战列舰的火力补充的,其本质上也是延续了二战时期单纯堆砌火力的打击方式。而我军的055大驱呢,它虽然赶上了轻量化巡洋舰的排水量,但是,它不会只造一艘,我军船厂还有很多正在建造的055大驱等着下水呢。
▲现在巡洋舰的维护升级成本也很高,俄罗斯海军那一票核动力巡洋舰很多至今都没完成现代化的改装任务
而且,虽说以巡洋舰的体量,搭载上更多舰载设备确实能发挥比单艘驱逐舰更强的战斗力,但是嘛,这个建造的费用,往往能抵得上建造数艘中小型驱逐舰或者一些更多数量的其他舰艇了,在讲求海战体系化的今天有点得不偿失,毕竟好虎是架不住群狼,尤其是这些"狼群"还是讲求相互配合的。
所以,现在的海军战舰只需要满足自身体系内部的作战功能就可以了,像我军列装的055大驱,它也是作为我海军体系中的一个作战单元存在的,即便055大驱的单独的作战能力也确实强悍,但是,055大驱也是要和我国海军中其他作战舰相配合才能发挥更全面的优势。
▲解放军海军舰船为什么要呈现"下饺子"的态势?就是为了很快形成体系化攻击群的作战能力
由此可见,虽说我军为了将加强我海军体系单个作战单元的作战能力,我军确实需要一款大型的作战舰艇来使得自身的精确化打击能力更加强势,但是,如果我军为此而选择去列装吨位更大的巡洋舰的话,其海军发展方向就未免重蹈历史的覆辙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