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雕轻武器大全:当AK47跟M16合体,画风实在辣眼睛
近期在网上看到了一个美国人搞的一个系列2则视频——内容很有意思,集网络上流传的各种“有意思”的轻武器图片之大成;而他的标题则更有意思,叫“被诅咒的枪图”(Cursed Gun Images)。
▲这个叫布兰登·赫雷拉(Brandon Herrera)的人,开了个叫“AK男”(AK Guy Inc.)的公司,本文灵感主要来自其视频
因为互联网的特性,和军事爱好者的日常,我们经常能在QQ群、微信群等朋友们“啸聚”的位置,看到各种各样奇怪的图片与言论。乃至在如今汉语互联网的神奇产物表情包里,都有对这种“图一乐子”行为的精确描述——“沙雕”(不懂的自行谐音联想一下)。所以,既然“被诅咒的枪图”听起来太洋,姑且就叫这些图片为“沙雕轻武器图片”好了。
请注意,本文展示的武器图片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纯粹PS的,一定要注意鉴别,不要轻易上当
▲就当值此特殊使节,给大家解压了
当然,纯粹照搬别人的论断实在无聊……姑且以赫雷拉视频所遴选的“原料”,把河马的“调料”兑进去,做成自己的菜吧!
“无托化”StG 44,得让专业的来!
▲写这篇的主要动因——某个网友“搞”出来的无托版StG 44突击步枪
众所周知,StG 44是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装备的突击步枪,其使用的7.92×33mm Kurz中间威力弹药带给它相当大的优势——在常规步兵作战环境,即400米内距离内作战远近咸宜。说StG 44领导了二战后至今的人类轻武器发展,毫不夸张。而维系既有枪管长度,又缩短武器全长的无托枪,全球各地都有不少拥趸。把这两者搓在一起,可以说满足了不少人的恶趣味。
无托布局轻武器的外观特征是弹匣(供弹具)在扳机与握把后方,背后的原理是把枪机等部件放进“枪托”内,利用了抵肩部位的长度,没有用途纯粹的枪托,是为“无托”。而上图所展现出来的无托版StG 44不知道是那个沙雕网友用玩具模型/复刻武器拼的,或者说是鬼斧神工的修图软件作品,乍一看颇像回事……但是那个显然仍旧实心的木托还在那里,枪机往哪后坐?
真实的StG 44的枪托里只有一个备品舱,把机匣塞进木头里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姑且以我的理解“生造”个无托StG 44来——至少要达到我所理解的“像话”水准。
▲对比一下,这样一改就科学多了
打开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一顿操作,结果如上。
这个改动的主要思路,最主要的就是保留机匣部分:哪怕PS水平再出色,枪机往复运动空间都不留,也看起来非常诡异;另外即使是无托版,还是要双手握持,而StG 44本身就有金属护木持续射击发热,不戴手套握不住的问题,贸然改无托问题更大,总得往扳机前面堆块木头上去作为护木(不好看就没辙了)。
再就是无托化之后的抵肩部分就这么点,前面的机匣不能随便下弯或者下凹,所以为了便于瞄准得把机械瞄具抬高;另外StG 44机匣左侧有着行程颇长的随动拉机柄,无托化之后也得改到右侧去,否则人类中的绝大多数右手习惯者是没法正常使用。
▲如果强行把枪托“吃了”,抱在怀里打的时候,这随动拉机柄可真就打嘴了!
只要有爱,又帅又能打,还得BAR
之前写SG 550枪族的时候,吐槽过这个时代的轻武器“共怜时世俭梳妆”——在短管、附件、“战术”风肆虐下,许多老式武器就少不了“遭灾”。比如这个FuBAR,枪管截短了;顶部加了导轨;护木不知道是拆了哪个AK,同时还抢走了小握把;枪托焊了个AR缓冲管,接伸缩托;提把还是接在导轨上。
此处可以引用赫雷拉的说法:约翰·M·勃朗宁的棺材板压不住了,爬出来了!
▲这个看着像是从兴都库什或者俾路支什么地方跑出来的怪物真实存在,名叫FuBAR
虽然说起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武器没赶上一战的趟,虽然到二战中的军用改进型M1918A2受美国陆军官僚主义拖累,改进成果很有限(远不如商业型和装备小国的型号,如波兰的wz.1928)。但是外形修长俊朗的BAR不仅上镜率够高,而且广大美国人民对勃朗宁的作品那也是充满感情充满爱。
▲最靠后的是M1918A2,前面的2挺是wz.1928
既然有感情,那就有个好,就是认认真真改BAR的人还是有的,不需要河马打开微软送的画图工具畅想了——HCAR,虽然也是“时世俭梳妆”,好歹像个样子。
▲嗯,这也是真实存在的
当鲁格遇上“战术”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到了枪管短后座、肘节闭锁的鲁格手枪,但让人疑惑的是还有个卢格——仔细阅读发现,Luger翻译为鲁格,Ruger翻译为卢格,国别不同,产品不同,但是音译高度相似,非常让人头大。直到很后来时,发现了网友们想出了一个“信、达”,但有点不“雅”的音译,沙雕到精准:Ruger=乳鸽。
▲而这个鲁格+AK混改的沙雕图,说来也有些时日了,那个AK式导气管前面插的才是真实手枪枪管,而下面的AK枪管是假的,注意准星座中间留空,不至于挡住打出的子弹
这就让人感受到了很不好的意味:难道说这鲁格+AK混改,是能用的?!
▲是的,混一起已经够沙雕了,更沙雕的是这东西是活的!
这个怪胎,是德国轻武器作坊Waffen Werle的产品,这个作坊最擅长的就是各种折腾鲁格,而且它们还都是能发射的——或者更直白地说,活的!
▲比如这把看上去舒服了点的鲁格+M1卡宾混改,也是活的
说起来,H&K公司的G36因为采用黑色塑料,被晒得太烫/持续射击发热后,导致精度严重下降的问题,闹了一阵子也没有什么决定性结果。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就是H&K公司较新的产品开始广泛采用沙色表面……或者如同我很喜欢的“沙雕网友”形容:“屎色”。原因倒是很明确:浅色辐射升温慢,严防过热。
而所谓老爷枪“战术”化/Tacticool的一大要素,就是得用上“屎色”,这点鲁格也挺遭灾的,如图——
▲这么一弄,这个肘节机构看着就更难受了
加粗了握把,上了微型红点瞄具,还加挂了导轨和“白刃格斗”用的攻击头——甚至因为考虑到了其枪管短后座原理,攻击头本身不与枪管接触,还真是个......思虑周全的改进呢!当然河马更想吐槽的是,一般而言,瞄具承受后坐力都是枪管轴线方向的……这个跟着肘节闭锁动作上上下下的瞄具,怕是好不了了。
以及,有了这个“屎色”Luger,不妨看看这家东欧厂商的其他“现代化改进”大作:毛瑟C96,也就是“盒子炮”的“战术”改进比鲁格还早点,瓦尔特P38自然也逃不出去。
▲想想要是杨子荣们拿着上面那把,或者纳粹军官拿着下面这把......
AK:众所周知,段子也是传奇的一部分
自从P90这个旋转楼梯式弹匣(弹匣内弹药为横向排列,到供弹位置转90°)供弹武器出现后,无论是神奇的混合改枪,还是沙雕的网络梗,层出不穷。
▲Rush B!(讲道理,作为一个“网瘾少年”,我玩CS这游戏总计时间应该没到10小时,看着镜像武器受不了)
▲比如真实存在的AR57,原来的弹匣井其实是抛壳口,使用P90弹匣
然后就有鬼畜的“AK57”……
▲从质感上看,应该是玩具
▲这个肯定是恶搞
当然还有把苏联二战前后的两种标志性轻武器——PPSh和AK搞到一起去的大作。
▲双倍的快乐!别说上面那把还挺带感的
▲加上G36的“外轮廓”,就成了“对德潜伏套装”
▲据说来自巴基斯坦改枪师傅的大作......这算是“女装大佬”吗?
▲按这个标准,这把接了个AK前半截的AR得叫“男装丽人”了
AK这种武器,既然名满天下,也必然谤满天下,所以关于其“沙雕”魔改、“沙雕”恶搞,包括永远不会停歇的AK、AR之争……都是其传奇的一部分。而在诞生AK的土地上,另一类作品,更为惊世骇俗,却曾真实存在于战场上。
终极Obrez:逼上梁山时,明明是严肃作品也让人觉得......
俄文的obrez原意,大致是“截短枪管的武器”。这种类型的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十月革命前后、甚至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段里,广泛存在于俄罗斯大地上。原因也比较简单,作为相对贫穷的帝国主义国家,沙俄是连步枪都缺的,即使苏联建立之后,手枪也远远不够。
▲枪管太短,发射药来不及充分燃烧,会有大量残渣迸射出去实现“火焰喷射”效果——嗯,也算是一种“双重命中体制”
毕竟,手枪是将全套轻武器工作机构塞进一个小体积的框架内,是精巧而昂贵的。而乱世混局中的俄罗斯各方,为了尽可能方便快捷地获得能够隐蔽携带的手枪,就干出了大量将步枪截短的事情来。这种极尽粗糙的武器,也因为之前《战地1》的流行而为人所知。
▲因为是游戏,还有酷炫的皮肤,皮肤的名字叫Kulak,即(沙俄时期)富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