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五菱宏光之后,歼-20“厂家”也来做口罩了!
据央视网报道,为缓解口罩紧缺、加快口罩生产,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研制出全自动口罩生产机,目前已下线投产。每台机器可24小时连续工作,1分钟能产100只口罩;24台机器的口罩日产超300万只!
据悉该全自动口罩机目前生产的是一次性医用口罩,进料、打褶、切片、装带一气呵成。
(图源:央视军事)
(图源:央视军事)
而且这台机器可以连续工作24小时,一个工作人员可操作多台机器。目前中国已有超过3000家企业临时转产口罩或口罩机,相信有了“五菱牌”口罩和“威龙牌”口罩的助力,“一罩难求”的局面即将得到缓解。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是我国专门从事航空与国防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与专用装备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的都是火箭飞机、军舰大炮等高科技武器装备。头一回听说研究院研究口罩机,这让人感觉很新鲜。
(图源: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官网)
不光看热闹的觉得新鲜,造口罩的航天人更觉得新鲜。
据说在这套设备研发之初,研究人员甚至连口罩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但是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迅速动员7家下属单位,发挥各自技术优势,由600多人组成设计研发团队,24小时不间断工作。
(图源:央视军事)
最终他们采用航空制造领域中的数字化技术,在3天内就完成了口罩生产机的图纸设计,16天后首台样机研制成功。而且这种设计口罩机的数字化技术还有“贵族血统”——航天人曾经用它研制过歼-10、歼-20等国之重器。
据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志强介绍,数字化设计制作技术在研制歼-10、歼-20等飞机时就帮助节约了时间,因为可以在投入实体制造前进行模拟仿真,减少在制造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图源:wikipedia/Youtube)
对于航天制造业来说,模拟和仿真是必不可少的。而模拟和仿真最典型的应用方式,就是风洞试验。
作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工具,自19世纪末开始,风洞这种能够产生人造气流的管道,一直是研究气体流动及其与模型的相互作用,了解实际飞行器或其他物体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的不二之选。
莱特兄弟设计的风洞复制品(图源:弗吉尼亚航空航天博物馆)
同时出于成本的考虑,绝大多数飞行器在正式建造样机之前往往先建造一个等比例缩小的模型放入风洞中进行测试。使飞行器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苏联时期建造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1:3木质风洞模型(图源:wikipedia)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