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本歼20进化出“火焰獠牙”:魔幻装置保证隐身性能
作为现役五代战机之一,歼-20自问世以来除了展示出强大的性能优势之外,其不断升级优化的细节也引发了全球热议。其中,2018年首度亮相的歼-20进化版验证机就展示出了独特的锯齿形隐身喷嘴设计。
和此前的圆形三元喷口不同,这种锯齿形裙边喷管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反射雷达波能量的效果,并且让机身拥有更出色的红外隐身效果。
可以说,随着锯齿化隐形处理技术的充分应用,进一步弥补了歼-20在发动机方面的短板,真正显示“火焰獠牙”的威力。
在传统观念看来,战斗机涡扇发动机的尾喷管主要起到调整发动机工作状态的任务。
然而,作为五代机的代表,歼-20战机的尾喷管同样肩负着战机隐身的任务。因为战机的发动机会通过尾喷管传递出热源,进而产生能量。而拥有这种锯齿形设计之后,敌方雷达波在照射到歼-20的机身与喷管时,会在其表面形成碟状散射,于是绝大部分雷达波都会被散射到并不重要的方向。
可以说,锯齿形裙边喷管设计最大限度压缩了难以反射的后向雷达散射截面,有效地保证了歼-20的隐身性能。
事实上,这种锯齿化设计并非歼-20独创,F-35战机同样有。从结构设计上来看,歼-20的锯齿化喷嘴与F-35十分类似,都是中间凸起进而形成三角状截面。很显然,这种新型结构设计已经成为了五代机的标配。因为传统战机喷嘴一般都是以圆柱形、圆球形为主,非常不利于雷达波的散射,也让战机尾部成为热源中心。当然,在具体细节方面,歼-20的锯齿化喷嘴与F-35也有明显的不同。作为一款单发战机,F-35对于侧面雷达波的反射有着先天优势,一般往上下打散就基本可以消除被侦察发现的隐患。
与此同时,F-35的锯齿化喷嘴被机体部分的尾翼、尾椼等部分包裹住了,可以有效减弱雷达波的探测。
与其相比,作为双发战机的歼-20不仅要考虑到喷嘴部分雷达波互相散射、多重反射的问题,还要充分考虑到机体表吸波材料面对高温状态的稳定性。因此,锯齿形裙边喷管技术从实验到应用,克服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歼-20的锯齿形裙边喷管技术在实测中,也显示出了非凡的红外隐身效果。因为从技术角度来分析,机体尾部的发动机一直是热源中心,也是红外探测的重点部位。而要全面减弱发动机部分的红外辐射特征,就必须降低尾喷管火焰气流的温度。
可以说,锯齿化尾喷管的出现,就是遵循了空气动力学原理,通过借助外部空气混入发动机喷流,从而达到中和冷却的效果,大幅度降低尾喷部分的温度。
在这样的工作原理下,歼-20被敌方红外探测器侦测到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一般来说,采用锯齿化尾喷的战机,其红外辐射特征要比传统战机降低80%-90%,几乎难以被目前主流的红外探测设备所捕获。
客观来说,歼-20所采用的尾喷管隐身设计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制隐身战机的相关技术。
包括B-2隐身轰炸机、F-117隐身攻击机、F-35战机等都曾采用这一结构设计。不过,从具体细节和效果来看,歼-20的锯齿形裙边喷管技术的技术难度和实用性更为出色。
当然,锯齿形裙边喷管技术对于歼-20的隐身、反红外尽管帮助很大,但要想从根本进一步完善歼-20的尾部雷达隐身,症结依然在发动机本身。
自2017年以来,歼-20换装新型国产航发的呼声就持续升温。尽管至今为止,我们预想中的完美版本涡扇-15依然没有问世,但随着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被解决,我们对于歼-20的未来前景也充满信心和期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