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下,无须夸大外界对中国的敌意
执笔/朱锋
近来让国内舆论感到郁闷和不解的是,疫情走向稳定的中国满怀善意尽可能地帮助其他国家抗疫,却遭到一些国家的限制、白眼甚至拒绝。
从中国产N9口罩被美国商务部排除在进口清单外,到西班牙抱怨从中国进口的新冠病毒测试盒多数不合格,再到捷克、土耳其拒绝继续进口和使用中国的测试盒与其他医护用品,这些事情的发生究竟是上述国家对中国产品的刻意挑剔,还是他们在借助疫情推动新的“反华”情绪?
答案其实很简单,新冠病毒疫情百年不遇,我们需要看清世界、更需要看清自己。
在当前环境下,可以理解供应链阻滞给中国生产商带来的困扰,产品想要大批量保质保量生产实属不易。
但“外交无小事”,无论是援助出口、还是应急出口,质量是中国形象的保障,更是中国企业品牌和信誉度的保障。
在全球抗疫已经进入到如此严峻时刻的今天,在“人命大于天”的焦虑与疫情肆虐的恐惧中,购买国的心态也需要我们给予理解和尊重。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保障医护产品出口质量的重要性。
商务部近日明确企业出口资质标准并公布了可以出口的企业“白名单”。
疫情当前,中国医护用品的生产商和供应商请一定坚持产品的高质量。“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前所未有地被你们握在手中。
在中国为其他国家抗疫提供力所能及帮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善意,也要有善品、良知和体面。
而美国将中国医护产品剔除在进口清单之外,原因要比欧洲国家复杂。
这不仅是美国政府在坚持质量原则,同时也是要保证3M这样的本土生产商和供应商,在疫情压力下对国内市场供应中保有优先权和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美国突然取消中国医用口罩的进口许可、改成中国产品进口需要资质申请和审批,也是特朗普政府竭力推进制造业“回归美国”策略的一部分,意图降低中国医护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冲击,其政治动机远高于现实市场需求。
实际上,全球性疫情传播背后的各国行动,历来都有着挥之不去的地缘战略和地缘政治考虑。
抗疫需要国际社会团结与合作,更需要我们心明眼亮。
更可气的是,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及国会一些“反华”鹰派议员近来仍不断向中国“甩锅”。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更煞有其事地发表报告,指责中国“隐瞒”真实死亡数据,“误导”了美国和世界。
从最开始的指责中国“隐瞒疫情”到“中国不能公开分享数据”,再到现在炮制“死亡数字不实”,美国向中国“甩锅”已经持续有一段时间。
前面两项“指控”已经被美国科学家证伪,FBI的这份报告早晚也将不攻自破。
问题是美国政府为何如此执着地要向中国“甩锅”?
一是为了把中国作为替罪羊转移公众对政府前期轻视疫情所犯下的重大失误;
二是继续将抗疫作为美国国内政党恶斗的重要环节,抓中国来为今年美国大选的选情及民主党对特朗普的批评“填背”;
三是为了抹黑中国而继续让制造业投资回归、实现美国制造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进一步推动中美“脱钩”的战略需要。
而美国内一些势力新近抛出的“追责中国论”,既有现实政治利益考量,又有很大的情绪化成分,其可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美国德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和内华达州出现要求对中国“究责”的私人法律诉讼;
二是蓬佩奥等人发起的对华外交和政治施压;
三是美国部分国会议员正在酝酿和准备提出要求中国赔偿的“追责议案”;
四是美国司法部可能向国际司法管辖机制提出对中国“追责”的指控。
目前“追责论”集中在前三个层次,美国司法部还没有做任何表态。
不管司法部门是否会跟进,“追责论”都完全背离了中国抗疫的基本事实,抹杀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率先打响疫情阻击战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及为世界其他国家抗疫所赢得的宝贵时间,既不会得到国际社会响应,更违背了重大疫情传染问题上已有的国际法实践。
至于美私人律师向地方法院提起针对中国的诉讼,更是违背了中国具有“主权豁免”的国际法权利。
新冠疫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灾害,如同艾滋病、埃博拉病毒、HINI等一样,并不具备对特定国家进行司法追责的国际法规约和实践支持。
合作抗疫,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因为疫情的危害程度,再加上居家隔离防疫政策对民生、经济和社会传统的冲击,疫情下的美国民众有一些情绪化表达也可以理解。
但在疫情面前,尊严、素养和价值终将战胜情绪。
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近日宣布开除一名在微博上肆意谩骂中国和华人的博士后,显示出美国知识精英在疫情面前依然保持着严肃的是非观。
我们在看待外界对华舆论时,也需客观冷静,不应淡化、也无须夸大敌意。
作者是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图片来自网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