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新冠病毒可通过鞋底传播 传播距离至少为4米
近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可通过鞋底传播,传播距离至少为13英尺(约4米),是之前社交隔离指南推荐的2米的2倍。
据美国《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12日消息,该项新研究刊登在CDC的学术期刊《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上,研究人员在中国武汉某家医院检测了空气和地面的样本,发现重症监护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中约有一半人的鞋底都携带有新冠病毒。
此外,研究显示,从药房地板获得的样本中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概率为100%。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医护人员会去药房,而感染者不会去。
“因此,医护人员的鞋底可能起着携带作用,”CDC研究人员写道,“我们强烈建议医护人员在走出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后对鞋底进行消毒。”
对此,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局建议用含有漂白剂的产品在高温下(60摄氏度)洗涤织物,以增强消毒效果。
鞋子会把病毒带回家吗?专家:建议在家门口换鞋
2月1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举行发布会。
针对鞋子是否会把病毒带回家,鞋底应该如何进行消毒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目前主要还是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或者接触传播,飞沫沉降到地面之后,鞋子即使有可能沾染到,病毒量也非常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对鞋底进行消毒,保持清洁即可。建议回家之后在门口换鞋。
天气转暖或不会减少新冠病毒传播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和王伟炳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一项研究发现,天气转暖可能不会减少新冠病毒传播,温度、相对湿度和紫外线辐射等气候因素与新冠病毒的传播无关,依赖气温升高控制疫情的假说可能“为时过早”。该论文已发表在最新一期欧洲呼吸学会旗下的《欧洲呼吸杂志》上。
既往对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环境温度的关联研究经验表明,流感或2003年的SARS都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即病毒需要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生存,随着气温升高其传播能力有所下降。如今,随着天气转暖,新冠疫情能否得到缓解?
为搞清楚这一问题,阚海东、王伟炳研究团队收集了截至今年3月9日至少有10例确诊病例的中国224个城市(湖北省外207个)的病例数据和气象数据,并选取截至2月10日(湖北省疫情高峰时间)确诊病例数50例以上的62座城市(湖北省外50个),计算了病毒的基本再生数(R0,即在无干预的情况下,一个感染者平均传染人数)。数据显示,R0最高的3个城市和累计发病率最高的15个城市都在湖北省。
上述244座城市的气温范围在零下17.8℃到22.0℃不等,平均5.9℃,发现气温与累计发病率和R0都没有显著关联;在调整相对湿度和气温后,相似地紫外线强度与累计发病率和R0也都没有显著关联。无论在湖北省内外,这一发现都是一致的。这提示,温度升高或紫外线强度增加可能都不会影响新冠病毒的传播能力;研究团队也没有观察到相对湿度、温度与累计发病率或R0有明显关联。
阚海东说,以往也出现过其他传染病没有表现出气候影响,如在阿拉伯半岛高达45℃的环境下,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仍有流行。当年SRAS在夏季消失,可能是季节性传播,也可能是有效防控措施的效果。
研究团队指出,目前研究数据尚有局限,其次,防控措施、城市化程度、医疗资源可及性等因素也可能影响研究结论,但总体来说,“目前研究发现不支持环境温度和紫外线辐射可以减少新冠病毒传播的假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