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打出来的王牌军!38军“万岁军”地位,不是轻松得来的
战争年代,人民军队中的主力部队常为人津津乐道。如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我军首先抽调的是13兵团,该兵团下属的38军、39军、40军就是人民解放军的头等主力。
当然了,当时解放军有好几个野战军,作战军的番号最多排到了70军。这么多部队在解放战争中所面对的对手不同,因此到底哪些最强,其实不好评判。
而到了朝鲜战场这个统一的考场,谁强谁弱,其实就都看出来了。
毫无疑问,首批入朝的这几个军被证明了的确是主力中的主力。尤其是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还获得了“万岁”的美名,这在整个抗美援朝中都是独一份。
日后,38军所谓的“万岁军”称号也就是从这里来的。
38军的老底子是彭老总平江起义的部队,之后是红一方面军的主力。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又分别是115师和第四野战军的主力。
辽沈战役时,38军的前身——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就担负了战役预备队的角色。当时塔山的阻击很凶险,其实即便当时国军冲破了我塔山防线,后面还有东野一纵,其也是难以越雷池一步的。
到了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彭总对38军是寄予厚望的,第一次战役时赋予38军的任务也是穿插迂回的重任。
但我们知道,因为所谓的黑人团事件,38军的迂回穿插没有到位,使得清川江以北的联军南逃。在战后的总结会议上,彭老总狠批了38军。
主力部队被这么批评,其实令38军军长梁兴初以下都感到十分难受。
因此第二次战役时,38军包打德川,将韩军第7师团大部歼灭后,又执行穿插迂回任务,攻击过程中顺手就敲掉了号称精锐的土耳其旅。
113师更是创造了14小时攻击前进72.5公里的记录,与112师一部一举卡在了三所里和龙源里。
魏巍《最可爱的人》中松骨峰战斗主角就是112师335团1营3连,而当时38军上上下下都憋着一口气堵在了美军撤逃的必经之路上,有许许多多这样的3连。
在三所里和龙源里,没有一辆坦克、战机支援的38军死死卡住了通道,使得联军付出大量损失依旧不能通过,在遗弃了大量重装备后,被迫转向安州方向逃窜。
第二次战役中,38军的这一连串凌厉攻势打得着实出色,仅该军就歼灭联军11000余人,其中俘虏3000多人。38军牺牲415人,负伤5005人。
第二次战役,按照我军的战果统计,一共是歼敌36000人,38军的歼敌数占到了全军的三分之一强,毫无疑问是战果最大的。
但11000多人的歼敌数字仅以数量而论,并不算很多,彭总何以在战后的电报中直接写道:38军万岁呢?
这要从战前志愿军的作战目标说起。
第一次战役其实是志愿军不预期的作战,要不是美韩军队机械化行军推进过快的话,并不会那么打。
但通过交手后也取得了一定的对美韩军队的作战经验。
初步交手我军虽然打赢了,但是损失也不小。歼灭对方近16000人的同时,我们自身也损失了1万余人。
在国内战争中,一般来说歼灭国军王牌部队1万人,我军的伤亡在3000到4000人之间,而第一次战役的战损比显示,这次的对手不简单。
当时单就与美军、韩军的接触性作战来说,我军的伤亡还不会很大。但是对方技术兵器超越我们实在太多,在大量飞机和重炮轰炸下,很多部队还没接触就遭到了很大的伤亡,这是很令人头疼的。比如112师指挥所在瓦洞遭到空袭,一次就伤亡了272人,其中包括32名团营连干部,这可都是多年血战的精锐啊!
因此,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我军尽管部署了诱敌深入并相继歼敌,但其实预计战后的推进线是到平壤-元山地区。
结果在实际作战中,38军打开突破口后又迂回穿插成功,堵住了联军的退路。此后,联军有生力量虽然大部从另外一个方向突出,但其大量重武器和辎重却不得不遗弃。
据统计,第二次战役中西线部队缴获与击毁敌各种炮五百余门,坦克一百余辆,汽车二千余辆,其中大部分为38军战绩。
大批技术装备的损失使得西线联军军心动摇,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也在仓皇南撤中死于车祸,因联军无力在平壤一线组织防御,部队竟然一退就退到了三八线。
而当时,东线美军虽然遭到重创,但主力尚存。以我9兵团当时力量对决美10军剩余部队,其实情况并不乐观,但因西线美军溃不成军,东线之敌也不得不在兴南港组织大撤退。最终我志愿军仅通过第二次战役便推进到了三八线地区,大大出乎了战前预料。
如果不是38军穿插到位,成功堵截联军主力,迫使其遗弃大量重装备,短暂丧失战斗力的话,其有序后撤断然不可能一撤就是几百公里。
而其形成稳固防线的话,以我志愿军当时的技术装备,想要将其推到三八线,不知道要多付出多少代价。
所以说,彭总所着眼的是38军在全局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在一次战役时,彭总严厉批评了自己的老部队38军,而在二次战役38军打得极好之际又予以极高评价,如此赏罚分明也极大鼓舞了志愿军将士的士气。
试问,作为军人来说,谁不想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呢?
当然,如果不从全局意义来看,仅从战绩来说,可能很多人不服气。而38军令所有人都服气的一仗是在第四次战役的汉江阻击战中。
第四次战役其实并不是我们发起的,当时志愿军13兵团各部已经连续作战3个月时间,从鸭绿江畔一路打到了三七线,还攻克了汉城。在取得极大战绩的同时,13兵团的战斗和非战斗减员很大,而且后勤线拉的那么长,前线将士的粮秣弹药补给问题都很大。
第二次战役时,还有第9兵团,但9兵团因冻伤减和战斗员极大,此时已不能继续作战。而因为9兵团的意外缺席,国内新一番部队的动员又需要时间,因此13兵团打第三次战役都是勉强的,而第四次战役更是被迫迎战。
志愿军是一支求胜心极强的军队,在当时甚至连人数优势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彭总依然部署了13兵团西顶东放的策略,以38军和50军在西线顶住美军第1军及第9军的攻击,而在东线将联军放入后,集合我4个军的力量进行围歼。
东线围歼能否得手的关键在于西线能不能在阵地战中顶住美军的强大攻势。
当时美1军下辖美3师、美25师、土耳其旅、英29旅、韩军第1师团;美9军下辖美骑兵1师、美24师、英27旅、韩军第6师团。美军的师编制远大于我军,仅仅师属炮兵就装备105毫米以上炮兵营4个,还有100多辆坦克,炮弹更是不计其数。
以这样的阵容进攻志愿军2个连续作战、编制不全,且弹药极少,还没有重武器、制空权的军,可想而知优势得有多大
但38军顶住了,直到东线取得横城大捷。而顶住的代价是极大的,全军牺牲3359人、负伤8279人,要知道此时是38军已经在经过了三次战役之后所付出的的战斗损伤,其中大部分都是干部和战斗骨干,这些人的伤亡对一支部队战斗力的恢复是非常关键的。
但正如时任38军112师335团团长的范天恩所说:
和平谁不希望啊,都希望,哪里有愿意打仗的,这么残酷,老死人,咱们好好地生产不行吗?敌人不让我们安稳,那既然不让,我们就干了吧!干就得要牺牲,牺牲摊到自己身上,就不想牺牲了?那这个国家就完了。摊上谁是谁,那才行!
这就是志愿军军人的觉悟。
而凭借汉江阻击战,38军“万岁军”的地位可谓是更加稳固的了。
另外请大家注意,当年彭总的电报中其实不仅提到了38军万岁,在其前面还有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所以志愿军也都是万岁军,而能在当年那种条件下取得辉煌的胜利,也使得新中国所有愿意挺起脊梁的人都能昂首起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