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新冠病毒常态化流行可能性不大 但极可能可能季节性流行
4月23日电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23日表示,流感病毒具有高变异性、高传染性的特点,例如今年人群对流感免疫,但明年流感病毒可能发生变异,产生新的毒株,导致再流行。目前没有发现新冠病毒具有流感病毒这么高的变异性,因此常态化的可能性不太大。
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新冠肺炎防控的科学知识普及举行发布会。施一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作出如上表述。
施一表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何时结束,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中国付出巨大的努力,已经有效控制了疫情。但只要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疫情对人类的威胁就不能解除,疫情很难说在短期内结束。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会像流感病毒一样常态化流行,施一指出,有专家认为,这种可能性有,但是发生概率比较低。流感病毒具有高变异性、高传染性的特点,例如今年人群对流感免疫,但明年流感病毒可能发生变异,产生新的毒株,导致再流行。目前没有发现新冠病毒具有流感病毒这么高的变异性,因此常态化的可能性不太大。
也有专家认为新冠病毒传播能力高,已有四种冠状病毒为季节性流行,新冠病毒形成季节性流行,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无论发展趋势如何,疾病防治技术的发展、有效药物的发现,新冠疫苗的成功研发,必将帮助人类取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
施一表示,关于新冠肺炎是否会变成慢性病的问题,专家分析认为,从目前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看,目前所知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复制,慢性携带不太可能。从其同类的两种冠状病毒,比如引起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症的两种冠状病毒,尚未观察到感染者持续带毒,从我国几万名新冠恢复者来看,也未观察到长期带毒的迹象。因此,目前的知识认为,个体感染新冠病毒后长期带毒的可能性极小,现阶段也尚未得到证明其慢性化的免疫学和病毒学研究证据。
“新冠病毒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病毒,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在持续不断深入。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科研攻关,一方面,要持续加强对病毒的监测,深入揭示病毒本质和流行规律,密切关注病毒变异情况。另一方面,要积极研发疫苗和有效药物,为从根本上防控疫情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施一说。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意大利一度成为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不过最近已被美国和西班牙反超。
意大利的新冠患者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超过13%的死亡率可以说非常夸张了。意大利
锡耶纳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意大利人的某些特殊的ACE2基因变异,可能使其对SARS-CoV-2易感!
4月18日,意大利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发表了题为:SARS-Cov-2 RNA Found on Particulate Matter of Bergamo in Northern Italy: First Preliminary Evidence的论文。
该论文在意大利北部疫情爆发区的室外空气颗粒物中检测到新冠病毒RNA的存在,表明新冠病毒RNA可以存在于室外空气中的颗粒物上,新冠病毒可以与室外PM成簇,并且通过降低它们的扩散系数,
增强病毒在大气中的持久性。
由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目前已知是通过
呼吸道飞沫和近距离接触传播。
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和波谷地区新冠疫情非常严重,而且该地区空气中的
颗粒物(PM)浓度很高,众所周知,空气中的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人员猜测,新冠病毒是否会存在于空气中的颗粒物上,而进行传播呢?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
为了验证这一猜测,研究人员从2月21日至3月13日的连续3周时间里用两个不同的空气采样器采集的意大利贝加莫省一个工业场所的34个空气中PM10样本,并进行分析。
检测结果表明,通过两次平行PCR分析在8个滤膜上检测到高度特异性的RtDR基因,证明了样本中新冠病毒RNA的存在。
这是目前第一个初步证据,
表明新冠病毒RNA可以存在于室外空气中的颗粒物上
,也就是说,在大气稳定和高浓度PM的条件下,新冠病毒可以与室外PM成簇,并且通过降低它们的扩散系数,
增强病毒在大气中的持久性。
论文作者强调,该初步证据的进一步确认仍在进行中,还需要对检测到的新冠病毒的活力及其吸附在颗粒物上时的毒力进行实时评估。在进一步结果出来之前,还不能得出空气中颗粒物上附着的新冠病毒与疫情的爆发进程之间有没有相关性。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月27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华树成教授团队,采集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隔离病房、发热门诊、导诊台
等处空气、物表、门把手等样本,检测结果显示,
疑似患者隔离区的护士站的表面,以及重症监护病房的空气中,都检测到了新冠病毒。
意大利研究团队的这项研究表明,不仅仅是室内,室外空气中同样有新冠病毒存在的可能,尤其是疫情严重地区。据了解,多地已经要求五一期间大家尽量不要外出旅游,这也是对大家安全的保障,暂时还是老老实实呆着吧。
新冠疫情不仅仅对人民生命安全产生巨大威胁,还会引发广泛的社会问题和经济衰退,近日来,已然成为新冠疫情“震中”的
美国
在确诊78万例、死亡4万人的情况下,美国多个州却不断爆发“复工”游行,并且美国总统
特朗普
对此表示支持,称后续将“解放”这些州。
贸然复工复产极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感染浪潮,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多,新冠病毒(SARS-CoV-2)
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异也将越来越多,新冠病毒疫苗和药物研发将会变得极其困难。
近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郑敏、吴南屏,及浙江大学生科院蒋超等人合作,在预印本平台
medRxiv上发表题为:Patient-derivedmutations impact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报告了
从11名新冠肺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新冠病毒都具有至少一个突变,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冠病毒株在感染Vero-E6细胞系时,
在细胞病变效应和病毒载量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最高可达270倍!
世界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形势不断升级,截止目前,全球累计确诊突破240万,死亡人数超过16万人。在4月19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卫生部长视频会议上,世卫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对疫情应对能力不足的非洲及其他国家表示担忧,并呼吁二十国集团继续支持全球抗疫行动。目前,SARS-CoV-2的基因组调查数据显示,单核苷酸变异(SNVs)是十分丰富的,然而,即便多项研究表明SARS-CoV-2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广泛的变异,然而,这些突变是否对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致病性造成影响的相关研究却十分匮乏。
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1名COVID-19患者体内分离出SARS-CoV-2,对这些病毒株的基因组进行
超深度测序和序列比较分析表明,它们的编码序列中携带1-5个突变。
紧接着,研究人员使这些病毒株感染Vero-E6细胞系,并分析其感染能力。他们发现,这些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新冠病毒株在细胞病变效应(CPE)和病毒载量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最高差异可达270倍!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观察到这些病毒株在刺突蛋白(S蛋白)上的6种不同突变,包括2种不同单核苷酸变异导致的相同的错义突变。结构分析表明,该突变残基位于S蛋白的S1亚基N末端结构域中的一个柔性环状区域,并且该结构域正好位于与ACE2结合的C端结构域的旁边。
总而言之,在此项研究中,李兰娟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提供了直接证据证实:11个分离自病人的SARS-CoV-2病毒株产生了至少一个突变,并且这些突变能显著改变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因此,除了不断积累基因组测序数据外,还应尽可能在细胞水平对病毒变异进行监测。更重要的是,新冠病毒疫苗和药物的开发应当考虑到新冠病毒株正在发生的变异,以避免潜在的缺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