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架运输机装了4台大功率发动机,只要几百米就能起降
冷战中,各国为确保机场被摧毁时飞机仍能出动作战,实现不依赖跑道部署,兴起了研制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热潮。由于面临苏联登陆的威胁,因此日本航空界对短距起降技术也非常感兴趣,进行了一系列垂直/短距起降技术的研制和探索,先是开发了外号为“飞行床架”的垂直起降技术验证平台,之后又以日本自研的C-1运输机为基础,发展“飞鸟”短距起降试验机。
图注:机翼上安装了4台发动机的“飞鸟”试验机
经过数年研究部,“飞鸟”短距起降试验机于1985年10月28日首飞成功,该机的试飞成功对日本航空业的意义不仅标志着日本的短距起降技术研发项目迈出了关键一步,还使得“飞鸟”试验机成为日本战后研发成功的第一架四发喷气式飞机。
图注:试飞中的“飞鸟”试验机,其左发动机外壳上有汉字“飞鸟”标识
由于是脱胎于C-1发展而来的试验机,“飞鸟”基本保持了C-1的轮廓,但为实现短距起降,“飞鸟”围绕着增大升力进行了巨幅改进。
一是将原来的两台发动机增加到4台,将动力提升一倍。
二是将发动机从吊挂在机翼下方改成安装到机翼上部,让发动机尾气流直接在机翼上表面吹过,从而获得额外的升力。
三是重新设计了襟翼结构,增加了前缘襟翼和后缘襟翼向下弯曲的角度,提高了在起飞时增加升力提速和降落时增加升力减速的效果。
四是由于增加了多种增升装置,机组成员的操纵任务量非常大,为提高效率,操纵系统何仪表系统都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还加装了当时少见的抬头显示器。
图注:研发阶段的“飞鸟”风洞模型
通过这些改动,“飞鸟”试验机的短距起降能力达到了预期效果,标准起飞重量下,起飞距离不到400米,着陆距离则控制在480米以内,相比传统的运输机,该机的短距起降性能提升惊人。
不过,当时国际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各国纷纷放弃各自的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研制计划,“飞鸟”试验机技术虽然先进,却没了用武之地,因而并没有演化成为实用机型。不过日本航空技术人员在研制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还是在其他方面结出了成果,作为川崎重工尝试四发喷气式飞机的“开山之作”,“飞鸟”的研制和试飞使其掌握了研发这类飞机的大量有益经验,这些技术和经验之后都被用在了P-1系列反潜巡逻机的研制工作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