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时,手握20万大军的“小诸葛”白崇禧,为何屡屡拒绝增援
引言
1948年底,三大战役的爆发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尤其是淮海战役打响时,东北已经基本解放。蒋介石彻底失去东北这块重工业基地,他就更不能容忍淮海一带中原地区被我军夺走。若失去淮海地区,南京政府和华北的联系将被彻底切断,北平的傅作义也将被我军彻底包围,成为瓮中之鳖。如此一来,长江以北就会完全被我军解放。
拒绝增援淮海前线
淮海战役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蒋介石投放了大量精锐部队,以徐州为中心,和我军的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鏖战两个多月,这也是三大战役中我军牺牲最大的一场战役。其中我军参战战士达66万,而国民党部队则有80万。虽然国民党在人数上略占优势,而且装备精良,但差距还没大到碾压之势,尤其是我军在济南战役、辽沈战役等一系列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实力,让蒋介石担忧不已。
为了给战役的胜利再加上一层保险,蒋介石不得不拉下面子,起用和自己素有矛盾的国军名将白崇禧,同意让他统一指挥淮海战役。让老蒋没想到的是,白崇禧居然拒绝了他。当时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的部队主要归属两方,一方是徐州剿总司令刘峙,一方是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徐州作为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刘峙自然首当其冲。
不过刘峙虽然是蒋介石的嫡系亲信,但为人平庸无能,论到行军打仗的本事,和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还是有差距的。而且白崇禧手握二十万精兵,麾下的桂军在国民党里也是数一数二的精锐,经历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战绩彪炳。白崇禧若接任淮海战役的总指挥,必然要带着自己的嫡系部队一同开赴前线,有了这二十万精锐压阵,国民党军的胜算将会大大增加。
不过白崇禧在刚接到通时虽然满口答应,但第二天就立即改口,拒绝前往徐州,还表示对徐州的局势非常不看好,声称淮海战役就是场错误。白崇禧拒绝的理由看起来好像是这么回事,其实这涉及国民党内部派系众多,内部矛盾重重的问题。白崇禧所代表的桂系和蒋介石一直不和。早年蒋介石被逼下野,桂系就是主要推手之一,后来蒋介石重回总统之位,桂系也迅速遭到打压。
对于蒋介石而言,有时候桂系才是他的心腹大患。在这种情况下,白崇禧自然会怀疑蒋介石别有用心,毕竟当时徐州的形势对国民党军非常不利,哪怕白崇禧是一代名将,也会觉得难打。若蒋介石打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主意,让桂军去和我军互相消耗,那对白崇禧来说并不是好事。而且一旦战事不利,作为总指挥的白崇禧必然要承担责任,再加上蒋介石和桂系的矛盾,到时候白崇禧绝对讨不了好。
白崇禧的小心思
另一方面,白崇禧心里自然也有自己的小心思。蒋介石是不可能放弃徐州的,因此他必然会将自己的本钱全压上去,但以徐州的形势来说,国军失利的可能性不小,即使蒋介石成功击败了我军,恐怕也会伤筋动骨,而这正是桂系的机会。趁蒋介石元气大伤的时候弹劾他下野,让桂系的李宗仁副总统上位,让桂系成为那个得利的渔翁。因此白宗禧作出这样的选择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白崇禧不仅拒绝指挥淮海战役,还拒绝派遣麾下部队前往支援。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的部队损失惨重,几大主力兵团纷纷被我军团团围困。比如黄百韬兵团被困在碾庄,黄维兵团则被围在双堆集。眼看徐州局势危在旦夕,蒋介石再次想起华中的白崇禧,若白崇禧带着他那二十万编制完整精锐支援徐州,那对徐州的守军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但白崇禧坚决不同意,拒绝出兵,蒋介石气得暴跳如雷,却拿他没什么办法,于是只好绕过白崇禧下达命令。当时的华中剿匪副司令兼十四兵团司令宋希濂是蒋介石的学生,也是他的嫡系亲信,专门安插在白崇禧身边的钉子。蒋介石直接电令宋希濂带着第二十军和第二十八军,作为先头部队赶赴前线支援。宋希濂的军事素养还不错,而他率领的十四兵团麾下也有几支战斗力强大的精锐部队。
倘若宋希濂能成功带着麾下赶赴淮海战役的前线,战局或许又会再生变化。不过白崇禧显然打定主意坐山观虎斗,不想支持老蒋,不愿自己的部队拿去填淮海战役的坑,数次阻挠宋希濂部的前进。他先是和宋希濂多次交涉,希望能劝他留下,但宋希濂是蒋介石的嫡系,忠诚于蒋介石。白崇禧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又直接在路途上层层设阻,不准放行第二十八军。
而后又利用第二十军的战士大多出自四川这一点大做文章,让第二十军的士兵们不愿继续东调。蒋介石不得已再次与白崇禧通电,反复沟通交流,可白崇禧铁了心不想出兵。结果在白崇禧的拖延下,第二十军和第二十八军这两个先头部队还在行进路上时,淮海战役就以我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了。白崇禧的如意算盘确实打得不错,桂系在三大战役中根基未损,而蒋介石被迫下野,桂系李宗仁成为代总统。
结语
不过白崇禧的眼光显然没有看到更远的地方,三大战役令国民党元气大伤,除了桂系以外,剩下的都是残兵败将,大势已去,而我军则如星星之火愈演愈烈,最终化作为燎原烈焰。果不其然,之后白崇禧带着国民党的残兵组织防线,面对我军的煌煌大势,他手下的二十万精兵根本就抵挡不了,最后只得狼狈败退台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