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发现可阻断新冠感染抗体 有望用于新冠患者临床治疗
中国科研团队近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了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有望用于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中国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参与这项研究。研究人员从一名新冠康复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出4种人源单克隆抗体。实验显示,这4种抗体对新型冠状病毒均有中和能力。其中,分别被称为B38和H4的两种抗体能够阻断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与其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结合。
此前多项揭示新冠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表明,该病毒主要通过其表面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与人体细胞上的ACE2结合实现感染。实验显示,B38和H4分别识别受体结合域的不同表位,小鼠实验证实了这两种抗体能降低感染小鼠肺部的病毒量,展现出了治疗效果。两种抗体还可被混合使用以便更有效抑制病毒感染。
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域与B38形成的复合物结构,从而揭示了B38阻断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研究人员介绍,最新研究表明,筛选到的两种抗体具有进一步被开发成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药物的潜力,并为疫苗设计提供了基础。目前两个抗体已在相关公司进行产品转化,未来有望用于新冠患者临床治疗。
延伸阅读可年产1亿剂!中国建成全球最大新冠疫苗生产车间
中国电子披露,近日,中国电子旗下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国内首家人用P3(三级生物安全水平)生物医药生产车间项目顺利完成交付。
该项目的建成,标志着全球最大新冠疫苗生产车间诞生,量产后年产能达1亿剂,具备满足大规模紧急使用和常规接种的生产条件。
尤其是在国内目前尚无针对人用疫苗的高级别生物安全生产车间的建设标准背景下,该项目的建成还填补了国内重大疫病防控在疫苗领域的生物安全空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药品和疫苗研发意义重大。
新冠疫情暴发后,我国第一时间启动全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工作。中电四公司自春节期间开始,陆续承担了多个国内首批全病毒灭活苗高级别生物安全疫苗生产车间的总承包建设工作。
作为国内首家人用P3生物医药生产车间项目施工总包方,中电四公司负责钢结构、土建及室外管廊、彩板装修、暖通工程、水分配系统等。
目前,中电四公司在国际医药企业前20名工程建设市场占有率超过80%、国内医药企业前20名工程建设市场占有率超过50%、高等级P3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工程建设市场占有率超过50%,在全国各地已建或在建的生物制药相关项目(疫苗、血液制品、单抗、细胞治疗、胰岛素等)等80余个。
新冠疫苗生产车间项目的建设至关重要,中电四公司作为项目施工总包方,从2月6日项目启动到4月15日车间整体交接,始终全力以赴、精益求精,高质量完成了新冠疫苗生产车间的建设工作。
作为国内首家人用P3等级生物医药生产车间项目,如何建设好这个项目?对于中电四公司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该生产车间是彩钢板围护结构,有毒负压区的密闭性防护是个重难点。在该区域施工中,工程师在现场紧盯每一道工序,检漏过程更是通宵达旦进行。
该项目各专业系统繁多、工期紧,进度把控是个重难点。为顺利完成施工,项目团队多次组织专项抢工会议,施工过程中有序排定工序,24小时连续作业,在物资采购、施工方案、作业工序、疫情防护等方面克服种种困难,仅用不到25天,顺利完成安装工作。
110个新冠肺炎疫苗竞速 中美领跑最早或在9月上市疫苗2020年新冠病毒席卷全球,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国家受到疫情影响,就目前而言真正能解决新冠病毒疫情的只有研发疫苗一个选项,因此各国都在紧锣密鼓的展开研发工作,这场关于新冠疫苗研发的竞赛,走在前列的依旧是中美两个大国。今日一则关于110个新冠肺炎疫苗竞速的相关消息引起了网上热议,想必大家对于110个新冠肺炎疫苗竞速一事是非常感兴趣的,既然大家都想要了解的话,下面一起来瞧瞧。
截至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官网上已经备案了110个正在研发的新冠肺炎疫苗,其中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共有8个。澎湃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这8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中,4个来自中国研发团队,3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英国,采用的技术平台分别是非复制性病毒载体、RNA、灭活疫苗和DNA。
尚未进入临床试验的102个备案疫苗中,采用比较多的技术平台包括DNA、非复制性病毒载体、蛋白质亚基、复制病毒载体、RNA等。其中DNA技术平台疫苗9种、非复制性病毒载体13种,蛋白质亚基38种,复制病毒载体12种,RNA技术平台14种,其他采用的技术平台还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病毒、类病毒颗粒等。
中国走在世界新冠疫苗研发的前沿。目前,中国至少已有超过15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展开了疫苗研制方面的科研攻关,有4个新冠病毒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其中,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已于4月12日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各自联合有关科研机构研制的灭活疫苗,分别于4月12日、13日获得一二期合并的临床试验许可。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也于4月28日启动了临床试验。
在欧美国家,有三个研发团队的新冠疫苗已经瞄准了今年秋天获得紧急使用授权的目标,正在加速临床试验和研发生产。
在美国,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生物公司Moderna 5月7日宣布,他们的新冠病毒疫苗二期临床试验已经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制药巨头辉瑞与德国生物公司BioNTech正在研究的一款新疫苗5月4日已在美国开展人体试验,或于9月上市。这两个团队研究的均为信使RNA疫苗。
在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引发关注。研究者称,他们今年夏季可以评估疫苗的有效性,疫苗将在9月上市。
中国走在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前沿
4月12日,由中国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牵头研发的创新性重组疫苗产品重组新冠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正式在武汉开始受试者接种试验。约有500名志愿者接种了疫苗。
据中新社4月26日报道,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透露,目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二期临床实验的508个志愿者已经注射完毕,现在正处于观察期,如果一切顺利将在今年5月揭盲。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各自联合有关科研机构研制的灭活疫苗,分别于4月12日、13日获得一二期合并的临床试验许可,成为最先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的采用“灭活”技术平台的新冠病毒疫苗。
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也于4月28日启动了临床试验。该新冠灭活疫苗是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共同研发的。
此前的5月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团队领衔联合多个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Science)发布了全球首个新冠疫苗动物试验结果,研究证实,北京科兴中维生物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在恒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这是首个公开报道的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一二期合并临床研究已于4月16日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启动。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4月23日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中国处于新冠疫苗研发的前沿,在9月份可能有新冠疫苗投入紧急使用。
与多家美国国家机构合作的Moderna疫苗
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生物公司Moderna的新冠病毒疫苗计划2020年突飞猛进。
与行业领导者相比,Moderna的规模还不算特别大,市值约为180亿美元,员工不到1000人。然而,该公司的疫苗在3月中旬全球首家开始了人体试验,这得益于与一系列重要合作者合作。
Moderna疫苗使用合成信使RNA接种病毒,这种方法有助于人体产生免疫,并且能够比传统疫苗更快地研发和生产。
研究结果预计将在未来几周内得出,重点是显示出疫苗在健康的志愿者中是否安全和耐受。试验最初仅在45名健康的年轻人中进行测试,随后扩大到105名参与者,包括老年志愿者。
Moderna的疫苗瞄准2020年秋季用于紧急使用。
随着美国监管机构的批准,Moderna疫苗关于两种剂量的600人测试将很快开始进行。测试该疫苗疗效的关键试验将会在今年夏初启动,与其他研究同时进行。
该疫苗是Moderna与安东尼·福奇领导的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合作研发,早期研究的部分资金是由流行病防备创新联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提供,该联盟是一个全球性非营利组织,支持了多个冠状病毒疫苗项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