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犯糊涂,传下“弃地不弃民”的圣旨,让江山丢失了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对李自成所带领的大顺军围攻北京城时,特意下旨诏吴三桂入京勤王。可是他圣旨中的一个大“昏招”,却大大推迟了吴三桂的进军速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崇祯皇帝圣旨内容中的大“昏招”又会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大军攻破宁武关地带,开始向京城进发。面对这种情况,坐镇北京城的崇祯皇帝十分着急,急忙召开文武大臣,商讨击退李自成的良策。可即使形势火烧眉毛,朝臣们也都三缄其口,所说出的话语也多是泛泛之词,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
朝廷之内出现这种状况,其实并不是朝臣们自私,而是崇祯皇帝猜忌的本性导致的,一旦出现大事,皇帝自己会对功劳大包大揽,而将所有的过失都推给参与的大臣。不得不说,崇祯皇帝如此没担当,令他的统治走入到了一个死胡同。
此时的明王朝并为山穷水尽,崇祯皇帝还有一张王牌,即驻守在关外的精兵——关宁铁骑。关宁铁骑由吴三桂统领,驻守关外,专门负责抵御满洲八旗军的进攻。
宁远是辽东重镇,也是明王朝着力拱卫的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后金军进入山海关的铁大门,如若突破此地,则关外地区将全部归后金军队所有,明朝廷关外的土地,将会彻底失去。在军事理论上,有一句话叫做“攘外必须安内”,崇祯皇帝眼见着京城将被攻破,正所谓千紧万紧,保命要紧,于是便饮鸩止渴般的诏吴三桂入京勤王,以解北京城被围之急。
“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这句话是明王朝所有皇帝都信奉的宗旨。对于崇祯皇帝而言,舍去自己的生命保住国家,是一位君主应尽的责任。不过在尚未亡国之前,他仍然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一个“仁君爱民”的称号,于是他在为吴三桂颁发的圣旨之中,还附加了一个让人看起“堂皇”的要求,即规定吴三桂“弃地不弃民”,简而言之,就是可以舍弃关宁地区的大部分土地,却不能丢下当地的民众不管。
如果从吴三桂的角度出发,崇祯皇帝根本不懂最基本的军事理论,正所谓“兵贵神速”,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进攻机会也稍纵即逝,如果不能稳妥地抓住机会,战争未开始,便输了一半。更何况此时京城告急,而关宁铁骑又是唯一一支能够勤王的军队,进军速度容不得半点迟缓。可是君主有令,吴三桂又不能违抗,只能依照圣旨一边命军队退出关宁地区,一边妥善安置流民,几乎还原了三国时期刘备携民渡江的场面。
按照地图而言,从宁远到北京的距离共有400多公里,如果一支骑兵快速奔袭,先头的骑兵部队,可以在一日一夜之内到达京城,而后续的步兵,起码可以在2到3天之内到达。不过关宁流民太多,导致军队的进军速度极为迟缓,吴三桂兵马到达北京外围之时,用去了整整8天的时间。也正是在这8天之内,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早已攻破紫禁城内城,迫使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之上,成就明王朝千古遗憾。
吴三桂见明王朝已彻底崩塌覆灭,便命令部队掉头,重新回到山海关之内。然而,此时的吴三桂也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前方有气势正盛的大顺军队,后方则是虎视眈眈的后金骑兵,孤城山海关,纵使关高万丈,也难以承受双方的夹击。吴三桂经过权衡,便打开山海关迎清军入关,共同对抗李自成的大顺军,使清王朝定鼎中原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君主爱民并不是错,因为民众就是国家的根本。可是崇祯皇帝却分不清主次关系,在国家危急关头,仍然不忘记“爱民”之主张,他这种沽名钓誉的举动,便显得尤为愚蠢,也正是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最后成为了压倒明朝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相关搜索
明朝最后一个公主
崇祯皇帝上吊的树
崇祯皇帝是昏君吗
崇祯皇帝的后代
崇祯
崇祯皇帝电视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