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无畏!苏联武器到来前,志愿军精锐师都是什么装备?
如今,说起抗美援朝战争,不少朋友都知道当时我们使用的苏式武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请注意,抗美援朝战争打了2年零9个月,并非所有时期都有苏式武器可用的。
运动战第一到第四次战役,主要是首批出国作战的13兵团和9兵团开打的,这两部分志愿军当时使用的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万国牌”武器。仅仅是火炮和枪械,就来自世界上24个兵工厂的110种型号。
国内战争中,由于火力强度相对较低,作战的消耗并不是特别大,而且还是本土作战,因此“万国牌”武器所带来的问题不至于严重影响作战进程。但出国作战情况就不一样了,原有的武器必须做一个合适的调整和加强才行。
我们知道,首批出国作战的部队是第4野战军的13兵团,该兵团原辖38军、39军、40军,后来又加入了42军、50军、66军。
上述6个军中,前3个军为精锐中的精锐,在解放战争中的武器装备和兵员配置都是非常充实的,入关作战时一个军的兵力数就有约6万人之众,武器装备更是关内部队难以匹敌的。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精锐部队中的不少骨干支援地方军政建设,兵力数普遍有所下降,武器数也略微少些,但依然是当时解放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
不过纵使是解放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与美军,甚至是韩军所拥有的武器相比,差距仍然是巨大的。
作为一支在战火烽烟中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军队来说,不会不知道武器装备差距过大或给战事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因此当我军筹划出国作战问题时,实际上是想先换装苏式武器再出兵的;但是军情如火,时间不等人,朝鲜战场纵深太小,而美国联军的机械化行军速度又极快,因此13兵团出国作战时根本等不及换装苏式武器,使用的还是“万国造”的装备。
而即便当时已经出兵,我们最开始的计划也是在朝鲜北部阻击住敌军的攻势,待部队换装新式武器后再将美国联军反推回去。
这是顶层的战略筹划,而就作战部队来说,其实也对双方武器的巨大差距有所顾虑,38军在第一次战役熙川“黑人团”事件中的谨慎,其实就是这种反应的体现。
而39军头号王牌师116师在云山与韩军第1师和美军骑兵第1师交战时,也对对方的现代化武器和战法印象深刻,116师师长汪洋在攻击云山之前就曾说道,以往我们从来没有打过这样的仗。
年仅30岁的汪洋师长这么说不是没原因的,因为此前无论是跟日本人作战还是国军的王牌军交手,后两者谁也没有那么多的飞机、重炮、坦克,而且对方的协同作战能力还是那么地强。
但对于一支优秀的部队来说,从来都是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尽管到出兵之时,我们还是使用的杂式武器,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工作都不做,实际上首批出国作战的主力部队已经是尽可能得到加强了的。
以当时一个步兵师的编制为例,师属部队包括山炮营和警卫营等作战分队。
原四野部队的火力比较强,故而每个师山炮营基本都装备了12门75毫米口径的山炮,型号主要是美制M1和日制41式或94式。
而警卫营其实跟步兵营的编制相同,但兵员更精锐、装备也更强化些。
出国作战前,师直属机关缩编,多余的人员充实作战分队;而师警卫营也仅保留1个连,其余战士加强到炮兵分队中。
得以扩大的是工兵,战前军工兵营只留下1个连,其余加强给各师,加上各师的工兵分队扩充为师属工兵营。
当时,志愿军一个师除了师直属部队外,下辖3个步兵团。虽说是步兵团,但当时依靠缴获的武器,已经为其配置了一些火炮,而非抗战时的步兵团,有几挺重机枪就算是主力了。
38、39、40军的每个步兵团基本有1个步兵炮连和1个迫击炮连。
其中步兵炮连装备的大多是日制的92式步兵炮,每个连大约装备3到4门;迫击炮连装备的则是107毫米或是120毫米迫击炮,每个连大约也是3到4门。
92式步兵炮和大口径迫击炮装备到团级,使得步兵团本身具备了一定的攻坚和提供有效火力支援的能力。
事实上,由于师属山炮机动不便,军属及机动炮兵更难以机动,当时支援志愿军步兵冲击最有效和可靠的重武器反倒是这些团属的步兵炮和迫击炮。
毫无疑问,相对于美军铺天盖地的空地火力而言,我们真正有效的支援火力是那么地寒酸。而在有限火力支援下还要积极、猛烈而有效地展开攻击,其难度可想而知。
也正是因为在运动战初期所依赖的主要还是轻步兵,故而志愿军对基层作战部队的武器装备极为重视,而当时我们缴获的轻装备也可以满足加强化的需求。
志愿军的一个步兵团共计3000多人,除团直属部队外下辖3个步兵营,为了强化基层部队的火力,营连编制也是经过强化的。
每个步兵营属机枪连装备有6挺重机枪,此外还装备2到3门81或82毫米迫击炮。
一个营有3个步兵连,每个步兵连除了3门60毫米迫击炮外,轻机枪每个步兵班一挺,此外每班有2到3支冲锋枪。
那么志愿军的精锐师,每个师大约有多少武器呢?
以当时39军的步兵师来说,平均每个师有38式步枪约2400支、79式步枪约500支、美制春田步枪约800支、美制冲锋枪约1000支、捷克式和布伦式轻机枪近300挺、美式和日式重机枪50多挺、92式步兵炮12门、107/120毫米迫击炮8门、81/81毫米迫击炮30门、60毫米迫击炮80余门、山炮12门。
39军的装备中美式较多,故而有“美械军”的说法,但其武器中好多也不是美械,而是日械;其他军中40军的美械也较多,别的则是日械较多,50军这样未来得及强化武器的部队,则国械比例较多。
如果是放在解放战争中,上面的这种武器配置比国军的王牌军都强,但是在与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军队作战时,这样的装备其实问题很大。
抛开轻重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不谈,这样的杂械武器最大的问题就是弹药补充极为困难。
而且在作战中,有的战士在战场上更换缴获的武器,但缴获弹药用完后,我后方并不一定能补给其所缺弹药,这就给作战造成了很大困难。
因此在1951年的第四次战役中,已经连续作战四五个月的13兵团不得不采取梯次阻击的方式,因为其现有的武器弹药已经很难支撑了。
后来苏式武器到位后,除了武器数量及质量上的提升外,最大的意义就是部队整建制换装,便于后勤补充弹药,而且苏式的弹药补给渠道也较为可靠。否则在消耗弹药量极大的阵地战时期,是再难以“万国牌”武器作为支撑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