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村宁次:日本曾有一个向中国求和的绝佳时机,绝不是1945年!
1941年,冈村宁次被任命为大将,并前往中国赴任。他当时的职位是华北方面军司令,主要任务是继续扫荡,维持日军在华北的安定,另外就是劝说重庆方面投降。当时冈村宁次在重庆有一些人脉,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高层会选择派冈村宁次去中国的原因。当时的东条英机还特地接见了他,讲述了劝降任务的重要性。
来到中国之后,冈村用他在东北一贯使用的那一套,把老百姓控制在划分好的无人区部落,断绝他们和抗日部队联系的可能,然后还组织了好几次大扫荡,加强特工渗透工作,使得华北日军的状况得到了一定改观,可以说“战功显著”。然而在第二个谈和劝降命令上,冈村没有做到任何成果。
为什么日本当时急于劝降这一目标呢?主要就是当时全国上下达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尽管前期日本势如破竹,但是中国硬是靠着人数优势和不屈的意志,把日军拖进了战争的泥潭,当时双方来回拉锯相持,谁也讨不了好,最重要的是,由于美国卡住了日本的石油等资源,日本又和美国宣战,双线作战的压力使得日本不得不谋出路,不然就会被硬生生拖死。
和很多日本政客不一样,冈村认为南京的汪伪政权是一个错误,只会给和谈带来麻烦。当时的冈村绞尽脑汁和他曾经日本学校带过的留学生联系,当年的阎锡山,孙传芳等人都是他的学生。他靠着殷同帮他在重庆物色人选,这位殷同还是当年塘沽停战协定的罪魁祸首。后来殷同和冈村汇报,说他已经和在重庆的王芃生取得了联系,对方也愿意见面细谈。殷同随后还带来了一个重庆密使,双方初步会谈,虽然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和谈的线算是初步确立了,对此冈村十分满意,在他看来和谈之事已经露出曙光。
谁知道,两三个月后殷同突然暴毙,和谈差点告吹,冈村靠着及时联系殷同的同学汪时璟,才保住了这条线,但事实上,这个时候和谈已经无望。随后几年,冈村一直在为这件事努力着,他之所以如此看重谈和,是觉得光靠战争是无法灭亡中国的,因为中国的国土和人员实在是超过日本太多,和中国暂时求和,解决后勤资源危机后,再徐徐图之才是正确的做法。但是冈村只有谈的权利,没有妥协的权利,当时的日本态度十分强硬,一点也不想妥协,导致事情停滞,没有转机。
冈村宁次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认为日本曾有一个向中国求和的最佳时机,这一时机绝不是1945年,而是1943年,当时开罗会议中美英3国约定,不能够单独和日本讲和。当时日本已经在各大战场上显露颓势,在这个时候向中国妥协,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好处。可惜这一想法没有被采纳。
事实上,如果仔细分析就明白和谈之路是走不远的,当时日本寻求和谈已经是二战末期,全面侵略中国的失败几乎已经成为定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势已去,那对方为什么要违背大势和日本和谈呢?当时的军中大脑石原莞尔就认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时一次战略上的大失败,如果他们像苏联一样,打下满洲后好好经营,发展自己的实力,这样也许后面的占领中国才有可能。他们知道中国人的精神是很顽强的,所以才会这么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