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人游历中国,给中国改了个名字,从此被世界误会500多年
1871年,此时的闭关锁国的清朝,已经和西方世界建立了联系,其中一位旅居巴黎的晚清官员在日记中,发出了如下的抱怨:“按彼此立约通商数十年来,西人既知中国曰大清,曰中华,何仍以‘斋那’(China)、‘吉那’(China)、‘什音’(LaChine)、‘芝那’(Shina)、‘吉塔’(Cathay)等名呼之?且中国自古迄今四千余年,从无此名,不知西人究何所奉而以是名呼之耶?”
相信大家都知道,如今英文发音“China”起源于梵语,是瓷器的英文译名,实际上,在百年前的欧洲,称呼中国的还有另外一个词汇:“Cathay”,翻译过来就是契丹的读音。中国在西方,一直有着“契丹”的称呼,而俄语中“Китай”为中国,音译同样是“契丹”,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铁器,而古代中国,金朝推翻辽朝的时候,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曾经说:辽是铁,我们是金,国号故名大金。两者对起来,这也证明,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他们所说的“Cathay”说的正是公元10世纪到公元12世纪的辽朝。
唐朝以后,随着儿皇帝石敬瑭献出幽云十六州,中原王朝和西域的贸易被切断,宋朝开始致力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而辽国皇室展开了对西亚的征服,并且迫使几个小国服从,根据历史记载,西亚的波斯和大食也多次派遣使节出使契丹,辽圣宗还以宗室之女远嫁,因此在西亚诸国的眼里,契丹人代替了过去的唐汉,成为了中国的主要元素。
然而辽朝被金所灭,为何中国在此之后数百年,还是会被冠上“契丹”的称呼呢?这和一个游历中国得到外国人离不开关系,他就是马可波罗。
虽然辽朝灭亡,但是逃亡的宗族耶律大石建立了西辽政权,导致契丹在重要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当然,最终西辽和南宋一样,都被蒙古大军所消灭,而随着蒙古大军西征,人们对于东方的国度,知道的越来越少,也就是这个时候,意大利的探险家马可波罗来到了中国,并且游历中国各个地方,后来马可波罗回到了威尼斯,人们根据他的回忆写成了《马可波罗游记》并且畅销欧洲。
在这本书中,马可波罗用浮夸的语气描绘着东方的富庶,吸引了无数的西方人,这些探险者无比的相信,正如马可波罗所说,“亚洲四处是黄金”,但是马可波罗关于中国的表达,依然给其改名为“契丹”。因此如今有很多史学家认为,马可波罗当时并没有到达中国,只是信口开河了一番。但是也有人提出,当时中国是元朝期间,对于西方人马可波罗来说,他并不能很好的区分游牧民族契丹和蒙古的区别,为此将其形容在了一块。
不过这却让世界误会了500多年,后来中国过渡到了明清,不少西方人还是认为中国依然是契丹王朝,在后来的乾隆期间,英王乔治派遣马嘎尔尼访华,要求面见的仍然是契丹皇帝“Cathay”,出于语言上的差异,清朝官员以为这指的就是中国,默认了这种说法,一直到近代,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加剧,很多人才发现,中国实际上和之前的契丹没有任何的联系,“China”这个词,才成为了中国的正式名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