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萨德”又有动静?韩国公开否认
韩国防部:近日有关“系统性能改良设备被运入位于庆尚北道星州郡的‘萨德’基地”的报道“不属实”。
据韩联社1日报道,韩国国防部当天“辟谣”称,近日有关“系统性能改良设备被运入位于庆尚北道星州郡的‘萨德’基地”的报道“不属实”。韩国防部副发言人文洪植当天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运入该基地的设备与“萨德”反导系统性能改进“毫无关系”,其目的在于更换基地内老旧的部分设备,并没有增加部署发射架和新的设备。
5月28日晚至29日早,韩国军方和驻韩美军将一些工程设备和建材运入“萨德”基地。多家韩国媒体引述美国消息人士的话称,此次运入基地的设备中含有用于综合部署“爱国者”导弹的新设备。对于当时进入“萨德”基地的车辆与发射架外形相似的质疑,文洪植1日解释称,
这是美军导弹运输车辆,并非“萨德”发射架,导弹发射架不仅需要车辆,还需要各种部件。他还说,老旧的拦截导弹通过陆路被运出基地。5月29日,在庆尚北道星州郡,韩国国防部和驻韩美军组织运输“萨德”基地设备。韩联社/韶成里综合状况室供图
韩国《中央日报》1日称,虽然韩国政府坚持称运入星州基地的不是提高“萨德”性能的武器装备,但美方的说法明显不一样。美国防部1日对该报的提问表示,虽然不能说明此次运入星州基地设备的详细情况,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我们一直在提高防卫美国和盟友的任何威胁”。
有分析认为,韩军之所以否认升级“萨德”系统,与担忧朝鲜和中国强力反对有关。韩军上月初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向中方解释,说明此次星州基地不会增加“萨德”装备。
韩国民众继续反对部署“萨德”的任何行动。纽西斯通讯社1日称,大邱市和庆尚北道部分市民团体当天继续举行示威游行,强烈抗议政府“奇袭偷运”“萨德”相关装备。这些团体表示,趁着疫情不方便聚集,政府不顾当地民众反对突然运进“萨德”装备,这再次显露出政府的“暴力本性”,今后不管疫情进展如何,抗议民众都将阻止任何进入星州基地的车辆。
2016年,中韩关系曾因为韩方执意部署美国“萨德”反导系统而陷入危机,韩国国防部方面表示,近日以来韩国已经完成了连夜更新“萨德”系统拦截弹的行动。为了避免此次行动再次影响中韩关系,韩方在事前专门向中国方面进行了通报,以“寻求谅解”。
根据韩国国防部相关人士的发言,此次更新的设备主要包括对过期弹药进行更新同时对基地内的部队保障情况进行升级,不涉及对“萨德”系统进行进一步性能提升。
为什么“萨德”系统对于中韩之间的外交关系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正如北约东扩的过程之中将反导系统一步一步的部署到俄罗斯的家门口一样,“萨德”系统出现在韩国对于削弱中国方面的中远程打击能力具有一定的效果,对于中国方面希望出现的亚太地区的力量平衡不利。
更为重要的是,韩国接纳部署美国的“萨德”系统更是表明韩美之间盟友关系的重要一步,使得韩国和中国在地区利益方面的对立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被迫提升。
但是对于中国方面日新月异的精确打击手段而言,如果真的在亚太地区出现冲突,韩国方面部署的“萨德”系统很可能在第一时间就被中国军队所摧毁——2019年国庆阅兵展示的诸如东风-17等先进型号的导弹能够有效“洞穿”“萨德”系统构建的针对中远程导弹的反导防御网,在半小时内迅速清除东北亚地区美军前沿部署的反导系统。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韩国此次部署的“萨德”系统在战时具备的效能相对较差,部署该系统更多的是基于美韩政治合作方面的考量。
对于韩国而言,政治方面依赖美国,但是如果要实现其自身的长远发展,韩国人的理想的合作伙伴应该是中国。
美国政府自特朗普执政以来,就驻韩美军的费用问题多次以单方面霸权主义的思路强迫韩国政府承担更多的军费开支,同时在外贸领域,美韩之间围绕关税问题的谈判也以对美国极为有利的结果而告终。
对于希望谋求韩国在国际事务之中拥有更加独立的地位、更加自主的决定权的文在寅政府而言,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极大地伤害到了韩国同美国之间的盟友友谊。
但是,现阶段的韩国依旧无法离开美国。由于军事方面的现实威胁,如果美军真的撤出韩国,那么韩国同其战略对手之间的力量平衡将被打破。
对于首都位于对峙一线的韩国而言,东北亚出现的基于高超声速技术的新型远程打击武器对韩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威胁与日俱增,美军是韩国政府实现自己和战略对手之间力量“再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毫无疑问,对于“萨德”系统的部署和后续更新实际上也加大了韩国自身的受到的威胁。
即使部署在纵深区域内的星州郡,该系统在战时可能也会遭受到第一时间的打击,面向防御中远程导弹而设计的“萨德”系统在对抗弹道高度相对较低的近程武器时力有未逮,很容易被密集而准确的近程地对地打击手段而摧毁。
韩国政府也明白,“萨德”系统的部署更像是一种韩国向美国“纳投名状”的无奈举动,虽然留住了美军,但是也招致了冲突的可能。或许,韩国政府应该仔细思考一下,东北亚地区的祸乱之源,到底是“萨德”系统还是美国军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