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选择继承人为何要用嫡长子继承制度,而不是唯才是举呢?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实际上就是一种十分圆润的哲学,凡事都需要先制定规矩,再按照规矩办事,方才能够保证一切有条不紊进行,假如规矩出现问题或者没有规矩,那很多事是没法正常进行下去的,这一点在生活中就有最明显的体现。
既然是普通的生活中都要有规矩,那么古代皇帝选继承人是不是也该有一个规矩呢?没错,古人经过千年的智慧沉淀,最终确定了一套嫡长子继承制度作为选择继承人的规矩,可是有人觉得这个制度不科学,因为经常出现兄弟骨肉相残的现象,要是改成唯才是举,应该就不会这样了?事实上真的如此么?我们继续分析。
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发展历史
其实从历史来看,真正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应该是从唐朝正式开始贯彻落实的,虽然汉朝以及隋朝这些朝代也曾试图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度来选择太子,比如隋朝隋文帝杨坚最开始选择的太子就是嫡长子杨勇,后来才唯才是举重新立杨广为太子。
自李唐以来,可以说还是贯彻落实比较彻底的,比如李世民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虽然一直以来李承乾都不太成大器,但是李世民依旧没有放弃,而是找各种名师对其进行指导,希望李承乾能够有所成就。
明朝朱元璋更是把嫡长子制度发展到一种高度垂直的地步,一开始选择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直接选择嫡长孙朱允炆为太子,高度垂直,可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这些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下选择的太子,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至少对普通百姓而言,影响不大,即使最严重出现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掉哥哥李建成,自己成为太子,却也并不影响百姓生活,反而天下太平,李世民的治国能力或许还超过李建成,这不得不说历史选择还是很有意思的。
既然嫡长子继承制度承袭这么多年,就足以说明这个制度是在古代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最佳选择继承人的方式,要是有更好的方式,古人早就选择其余方式而不是选择这个方式了。其实嫡长子继承制度有很大的优点,尤其是对权力集中更是优势明显。
嫡长子继承制度下,人们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可以粗略明白谁是嫡长子,谁有资格继承皇位,这样从小教育培养就会更加专注倾向于那个皇子,对皇子的整体素质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并且因为大臣都清楚这个皇子成为太子可能性最大,所以也就不会随便站队,这样一来太子的幕僚就会比较多,等到登基成为皇帝之后也就不容易抓瞎一时不知所措。
可以说嫡长子继承制度最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余皇子的野心,让那些心中有其余想法的皇子不得不面对现实,不敢随意造次,这样一来天下百姓也就能够太平生活下去,国家也会更加繁荣富强。
当然,嫡长子继承制度也有很大的缺点,就是可能嫡长子能力不足,导致最后国家治理得并不好,不过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还是很少的,毕竟从小就有最好的名师辅导教育,即使智力一般,能力也不会有多差。
唯才是举的优缺点
说完嫡长子继承制度,我们来讲一讲历史上短暂出现过的唯才是举继承制度,最明显的应该就是清朝了,比如一开始的皇太极选择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就出现很大的事情,当时皇太极突然去世,要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来看,就应该是皇太极嫡长子豪格继承皇位,按照唯才是举就应该是皇太极弟弟多尔衮继承皇位,可是当时的继承制度没有明文规定,也就导致根本没法按照一个制度来进行落实,最终导致多尔衮与豪格双方对峙,差点兵戎相见,只能提议让福临担任皇帝,才把一场战争平息。
然而清朝皇太极后人依旧没有总结经验教训,比如康熙,试图搞一个唯才是举,结果弄出一个历史上最离谱的“九子夺嫡”,那几年清朝被这些皇子弄得上至官场,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惶恐,对大清未来皇帝继承者十分关心。
从上边两个例子来看,唯才是举实际上就是没有制度,谁都可以说自己才华横溢,也谁都可以伪装成十分厉害的样子,搞得皇帝被迷惑,根本不知道谁更优秀,就像隋文帝杨坚当初就是被杨广的伪装所迷惑,才会选错继承人。
人的野心与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一旦失去一种标准规则,也就意味着一切事情变成最原始的模样,最原始的模样就是谁能打谁就是老大,所以在继承人选择与皇权交接这种重要的事情当中,皇子就会充分调动自己身边的资源参与进来,就像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所有皇子都是有后援队伍的,这些后援队伍在背地里干些什么事情,康熙都不知道,别说杀掉哥哥或者弟弟,就是把康熙杀掉,都是很有可能的。
在皇权面前,从来也就没有什么亲情可言,更没有什么公平与否,只有按照一定的规矩办事,才可以防止更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古代有些朝代的皇帝,即使嫡长子再糟糕,都不会轻易更换太子,因为那样对国家发展实在不利。
结语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要是失去了规则制度,想必一切就会乱套,所谓的唯才是举,根本不是什么标准制度,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才华都是自信的,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不行,所以即使是一个别人眼中不行的人,也会装成很厉害的样子参与进来!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