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密切关注各国疫情形势发展 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表示,疫情没有国界,各国根据世卫组织指南,出于疫情防控需要,针对人员往来包括人员出入境都采取了一些必要措施,这也是国际惯例。中国坚持依法科学精准防控,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史无前例大规模公共卫生应对举措,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本国和外国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为了维护地区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当前,全球疫情仍然在蔓延,中国外防输入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将密切关注各国疫情形势发展,加强同各方沟通协调,及时完善应对输入性风险的防控策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有关政策举措。
中国正同各国加强合作,包括开展国际联防联控,正以稳妥的方式逐步有序恢复中外人员往来。马朝旭介绍,目前中国正在同各国加强合作,包括开展国际联防联控,以稳妥的方式逐步有序恢复中外人员往来,服务于复工复产以及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中国已经同韩国、德国、新加坡建立了人员往来“快捷通道”,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也将同世界其他国家商讨建立“快捷通道”,服务复工复产的需要,促进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
据消息报道,世卫组织的紧急项目负责人,于近日宣布一项令人振奋的消息,截止到当前,共有120种疫苗进入到临床研发期,而且,实际数量有可能比公布的还多,其中还有部分疫苗种类,已经进入到最终的临床阶段。
在此消息未宣布之前,很多人也许对疫苗的消息,仅仅停留在全球各大实验室的火热实验中。但对于疫苗的研制进程却一无所知,在此前所预估共有几十种有价值的疫苗正在研发,但这一次世卫组织却宣告共有120种。
所以,现在全球各大研究所对疫苗的研发,也称得上百花齐放,这主要得益于各国群体献力的精神。
关于疫苗的研发,一直是投入和收益不能持平的项目,因为它的研究周期较长,而且投资额巨大,还会有失败率高等特点,也让疫苗研究行业经历灰暗时期。
而这种灰暗对于各国医疗领域都是如此,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灰暗期,就是因为受技术壁垒的限制。每个疫苗都是由每个公司独立研发的,所以至少要耗费三五年的时间,即便是用几十年来研究一款疫苗,也并不奇怪。
可这几十年的投入,绝对是一笔天价,而各大公司对于疫苗的研究,也会全程保密,正因为如此各国的疫苗研究,才受制于技术壁垒,同时这种限制又影响到独立开发,导致对疫苗的研究周期延长更久,投入更高。
不过,在这一次疫情发生后,世界各大国际组织都积极呼吁,全球各个研究所一同展开合作。这种公开疫苗研究资料全球一同献力的方式,加快了疫苗的研发。
此前各家分工合作时,一旦有疫苗研发成功获得的报酬,将是无以预计的,所以此前研究疫苗这一行业,始终存在利益金钱的关系,这和疫苗本身救治病人较为矛盾。
不过,这一次各国研究所纷纷公开自己对疫苗的理解和研究,使得多国病毒毒株能够获得共享。有人称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奉献做法,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距离疫苗面世,节省了一大部分时间。
其实,这一次所发生的新冠肺炎,是一种完全罕见的疾病,如果按照各方各自开战的方式,全人类很难从病毒中脱身。
所以,世卫组织公布的这一重要消息,令全球人民振奋,美国却背道而驰。在这次疫苗研发中,美国的表现,却让我们非常失望,他们有着全球最先进一流的医疗团队,但是,美国却背道而驰,一直拒绝和世界各国分享资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