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不生孩子算中性?生而不养才可怕
近期因为杨丽萍视频评论,引发了女性意识的讨论
前几天写的一篇文章《女人的未来是“移动的生育机器”够讽刺》,大家在评论区吵得热火朝天。
我想以一篇文章的方式,再次解释自己的观点:
1、母亲是伟大的,儿孙满堂也是一种晚年幸福。但是这份幸福和伟大,并不能成为评价一个不选择生育女人的生活的标准。
2、不鼓吹女性不生育,生孩子与否是女性自己的选择,这是她们的选择权。
《使女的故事》剧情设定在一个虚妄的国度,但是其故事却是现实的缩影。生命是一个个体,当生命的生育选择权交到别人手上的时候,难道会幸福吗?
1、有人说将女人比喻为“生育机器”是对母亲的侮辱,但是“当女人的价值就是繁衍”,就是“天道”,这还不足以说明有些人将女人等价于“生育几期”了吗?
人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有人认为女人一旦不生育,种族无法延续。有人指出,千年来人都是阴阳调和、生生不息的状态。那为何将新观念视为仇敌?有生物属性作为羁绊,种族发展如何是生物的自然演化。
婚姻、爱情是社会观念,是后天意识。正是觉察劳动力不足、男女比例失衡等等,才做出调整,这是社会属性的表现。生物在生存中学会了”如何趋利避害“,人类这一个群体同样如此。但故事的结局趋于美好,还是会出现”盎格鲁撒克逊计划“还是呈现《使女的故事》,是无法预估的。
《使女的故事》是让人缺而生畏?相反里面的母亲很多很伟大,她们所抗争的是否定他们、草率定义她们、泯灭个性的那股力量。
族群相较于地球或者宇宙,意义微小。相反,族群自身对自身和族群相互之间的意义重大。
对于说女性反对生孩的,其实根本上女性是希望自己不要因为必须生孩子,不然会是一生最大的失败而生气。因为成功和失败是评判结果,她们不认同凭借这一条”金科玉律“就把一位女性一生肯定或者是否定。
那些天道的卫道士,我不会强求你去改变你自己的观念。但是我会在你评价别人的时候,做一个噤声的动作。
有人评论,一个女人如果没有经历过生育,那她就是中性人,这极大地震撼到了我。我对男性、女性、中性的定义,有了模糊。因为如果女人没有经历生育就被判为中性,如同不做母亲,连拥有性别的资格都没有了。那男性呢?男人是否没有组建家庭、生养妻女儿子,就不算是男人呢?生育成为女性身份认知的必要因素,没有生育的人被判定为老处女,不算做女人。这一说法着实震撼到了我。
2、作为母亲就会人生圆满吗?
答案显然是不确定的。活到90岁儿孙绕膝的条件,在当下还是极为苛刻的。那降低幸福的标准,生儿育女,女人才活得不失败。对于这一观点,我拿电影《无人知晓》举例。
在介绍电影之前,我想多一句嘴。我们对其他人做出的评价,是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做出的评价。也就是说,人在做评价的时候,往往会以自身为标杆,做出高于自己或者是低于自己的评价。
一个单身母亲,单独抚养了四个兄弟姊妹。初看,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但没想到母亲是一个恋爱脑,为了爱情全身心付出,包括自己的子宫。所以单亲妈妈生养了四个孩子,且并不完全记得住孩子的父亲都会是谁。
一家人租住公寓,要小心翼翼。一方面节省开支,一方面养活几个孩子。所以明面上是单亲妈妈带着大哥在生活。毕竟大哥作为男孩子生活所需品就比较少,而且年龄大,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乖巧懂事,所以单身妈妈带着大哥找房子,更为顺利。
母亲是一个恋爱脑,对于异性的示好,母亲非常在意。同时为了追求爱情,母亲并未告知对方自己的家中实情。
家中几个孩子,性格不同,但都出奇的乖巧懂事。他们没有成为妈妈的负担,相反他们哪怕有一丝失误,都会觉得愧疚,为自己平添母亲的负担而苦恼。孩子很多,母亲没有长大,或者说这位母亲并没有成为世人合格的母亲。她不曾节制自己和成长,因为她没有世俗道德上更为高的自我要求,没有责任感。
母亲因为要随一个男人去生活,于是偷偷撇下了几个孩子。母亲开始会隔三差五送笔生活费,但后来索性断了所有的联系,消失于孩子们的世界中。原本租住的地方,就是瞒着房主租住的两人房。母亲一旦消失,孩子们更怕自己暴露身份,一旦被察觉孩子们多,就流落街头,没有家,更别提能够等到妈妈。
电影并没有浓墨重笔突出孩子和母亲的对立,电影将重心放在几个孩子的生活上。几个孩子,老大外出采买,剩下的几人依次照顾比自己小的弟弟或妹妹。妈妈回家后有饭吃,有天聊,没有孩子主动添堵,相反他们格外珍惜唯一的亲情。
分工不同,有做饭能力的做饭,有头脑的外出采买,各司其职,井然有序。但我们不要忘了他们在世俗定义下还是未成年人,除了没有经济能力,家庭事务上,完全有能力面对,谁让他们有个不靠谱的母亲和不知姓名的父亲。
母亲不知所踪后,4人不想求助外界机构,因为那样的话,4人生活在一起的几率很小。他们不想要分开,本身缺爱,必然抱团。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教学,没有大人正确引导,面对社会更是充满了未知。
电影中,小女孩因病去世,几个孩子悲伤但平静地埋葬了她。导演在电影中,对女孩的离世做了温和处理,但是现实生活远比电影残酷。
1988年夏天,东京巢鸭署的署员接到辖区内一个房东投诉,有套外租公寓缺欠租金多月,而且找不到大人,只有小孩。上门查访发现,只有一个14岁大的男孩、两个分别7岁与3岁的女孩,共三个孩子,在这个没有瓦斯没有电、垃圾场一般、散发恶臭的公寓里相依为命。
进一步搜索,又在公寓的壁橱里发现一具已经化为白骨的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尸体。再度调查,还有一个最小的2岁女孩失踪,并最终证实,是被长子与其朋友暴力虐待致死,被抛尸山野。
而这一切悲剧的源头,是他们的妈妈,为了和情人同居,隐瞒了他们的存在,并最终撂下了养育子女的责任,抛弃了孩子,独自一人离开。
详细的经过,便不在这里赘述了。
前几日,90后夫妻生养了10个孩子,9个出世,一个在肚子里。政府机构、社会福利都有,大众对于该夫妇的态度是占用了太多的社会资源。
或许,对于生养问题,有人会说举例过于极端。那未成年人犯罪频发,独生子女未成年人被咬着牙根说”熊孩子“的也不在少数。
在不考虑物质条件下,生孩子是单纯的生物行为,而教育则是社会后天行为。一直在高调表明生孩子是女人的必由之路,但是为何这位90后妈妈会被嫌弃生的多或被心疼看上去已是50岁呢?
我们评判别人的时候,会整合自己的所有认知去做评判,所以我们不认可这位90后母亲和那位不负责任的妈妈。
为什么现代女性不乐于生孩子呢?一方面是怀胎十月辛苦,另一方面是女性意识觉醒后,发现自己或者是现有的家庭无法养育孩子。抛开个体追求,生下孩子是生理分娩,但是教育孩子是精力心血所需。有生而不养的,有生而不好好养的。很多女孩表示自己再没有碰到合适的人的时候,如果有了孩子自己宁愿做单亲家庭。
不信任感,是一个极为微妙的元素。她不信任你能够和她组建家庭,她不信任有个人能够承担起家庭责任,甚至说她不信任自己能够做好一位妈妈。面对不信任和未知数,自然会有人选择等待或者干脆一直单身。
反对夸大母亲过于伟大是想不要扣帽子,去道德绑架。反对片面婚姻是个体的坟墓是不想人生就只有单身一个选择。随心随性,不以己悲、己喜去盲目下过分评判,甚至下定义,但随心并不是任性和偏激。
《无人知晓》里的母亲活出了自己,但是她忘记自己具有社会属性,自己成了一位母亲,就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她放大自己的自由,其结果是犯罪。而不生,总比生而不养的危险性要低。
如果说女性是在”作茧自缚“,拉高未知风险。不如说女性是在倒逼社会进步,男性回归家庭。征战疆场、大展宏图的事业或者是经济需求已经由古代的一人承担,变成了双人制。既然女性的重要性在不断突出,自然会对择偶质量、家庭质量提出要求。男性也不例外,独立、体贴、孝顺等等。每个个体择偶标准都在发生变化,自然女性选择傍身而活的依附就少了。
社会进步,个体价值会更为突出,个性会更为明显。在生理属性让位于社会属性之后,其个性塑造和强化将会越来越强,这是无法用鼓励、奖励去逆转的。
一方面高屋建瓴发言定义幸福是不对的,一方面过分突出悲伤,引导望而生畏,也是不对的。因为走向极端之后,就是将自己圈子条件划得过分明显,自己路走窄了,自然对立面就会特别的多。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小伙伴们评论区留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