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挺进大别山,重武器为何宁可扔掉也不给华野?看看华野啥情况
经过1946年至1947年的防御作战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迎来了解放战争的转机,整个战争形势逐渐向解放军倾斜。但国民党没有停止战争,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成了他们的重点进攻方向,目的在于消灭解放军的有生力量并破坏解放区。中国中央和毛泽东在考虑国形势后,作战方式转变为“把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作战计划,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从中央突围,向南前进渡过黄河水域,进入大别山,向中原地区发起冲击,以化解国民党发起的主要进攻,并逐步建立中原解放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迎来了历史性转折。
很多人应该都曾看过这部电影。它的剧名是《挺进大别山》,其实它的故事原型就是鲁西南战役,通过使用南北牵制战术,宽正面、多地段的向黄河发起突围,积极开拓出新的战斗局势,威胁敌军尽快就范,把攻城与野战、分割与围歼进行了很好的组合,我军只派出了15个旅的兵力就将敌军4个整编师共9个半旅5万余人悉数歼灭。从而使得国民党军在南部战线的战略部署受到了重大的影响,成功开辟了一条攻进大别山的道路,至此,人民解放军迈入了战略进攻的阶段。但是我军的损失也尤为惨重,虽然主力军队在之后已经与西兵团汇合,但这时的西兵团也是遭受了重创,而此时刘邓大军又接到了新的命令——攻进大别山,才汇合不久两支军队现在又要分开了,而刘邓大军在前往大别山地区之前就先就地掩埋了大量的武器,当看到这一幕时小编也是十分诧异,为什么会选择将武器就地掩埋而没有交给西兵团呢?
为什么西兵团不接受中野重武器呢?第一,中野与西兵团进行分兵时开展了一些讨论,为保证中野能够建设得更好,西兵团把一些他们不是很必需的物资,弹药,还有一部分兵员都交给了中野。虽然当时的西兵团还剩数十万人,但大家都已十分疲乏,由于每天都是在沼泽地中行走,很多士兵的脚出水泡并有一些水泡已经产生溃烂,战士们的士气也难以增强,这时重武器无疑是士兵的累赘。第二,西兵团主要负责拖延国民党军队,总结下来就是以游击战为主,将国民党得军队搞得一团乱,破坏国民党军队原来计划的作战行程,但是要注意纠缠的时间,不能让敌人有围歼我军的可能性。而这个时候重型武器的存在,将导致西兵团不能及时撤退从而造成伤亡,即使积极开展战斗也很有可能全军覆没。那么他们就只能将重型武器进行掩埋以减轻负担及时完成撤退。
大别山地势险峻复杂,攻难守易,拿下大别山这块根据地,就使得蒋介石的脚下又多了一颗地雷。那为何会把这样重要的作战任务部署给刘邓大军呢?这就必须要了解,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战役打响前,解放军的作战态势如何。陕西、山西、山东、河北一带遭到了兵力达110万的国民党军队的攻击,发生了如同孟良崮、延安等大大小小的战役。虽然解放军连连获胜,但解放军依然还处在战略防守阶段。在最初计划中,进驻大别山的华野也被困住。而此刻已经到了进军大别山的紧要关头,这使得国民党必须重新进行兵力作战部署,使得北方的解放军有更多的作战时间和空间。到了5月4日的时候,中央在审视战局后重新作出了部署,使在战场上余力较多的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野战军来完成跃进大别山这一重要任务,为此,国民党几十万兵力被调到了大别山附近,以阻拦刘邓大军攻打武汉和南京。
如果当时刘邓中野没有被派往大别山,先向豫皖苏发起进攻并进行分段式跃进是否可以有更好的结果,是否能让之后的战况变得更好呢?虽然我们从地图上进行排兵布阵时,这是更好的进攻路径,但是实际情况远比我们所想的要复杂,事实上,认真思考就会发现问题,当时华野西兵团接到了拖住国民党军队的命令,其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刘邓大军的压力,此时的刘邓大军刚从鲁西南战役的战场上脱身,部队元气大伤,弹药极度紧缺。还随时可能遭遇到敌军的围追堵截,如果采取分段式跃进的作战方式,就非常有可能被敌军给分割包围,此时刘邓大军以身处困境之中,如果不能立刻南进可能很快就会陷入恶战之中,刘邓只好将挺进大别山的计划提前,达到缓解压力分散敌军注意力的目的。
即便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只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缩影,但是每一个人都是值得被铭记的,因为他们的存在,解决了混乱的战斗,北洋军阀专权制度,以及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对祖国母亲的摧残,由此开启了新纪元。其实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哪些先烈,在祖国危难之际在抗战的道路上冲锋陷阵,才有了我们现在这个和平,安定的家园,所以无论是吃的,喝的,用的,都是不应该浪费的,这些不应忘却,应缅怀,去珍惜,那段历史,不能忘,我们也应该在祖国的建设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单看刘邓大军的数据变化,可能有人会说在挺近大别山时,士兵人数就减少了6万,而且还造成了火炮武器的损失。似乎是一场不太值得的战事,可是我们更应该知道,如果我们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而不付出行动将国民党部队拖延住,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和黄维的第十二兵团,邱清泉的第二兵团由李弥和孙元良带领的两大兵团,这些兵团无一会袖手旁观,都将出动,且他们都是国民党军队中实力比较大的几支兵团,那时我军将面临极大的困境,而也正由于挺近大别山的开展,一次性将国军剩下的主要战斗力往此处招引,为淮海战役做好准备,也推动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综上所述,没有挺近大别山这次行动,也就没有后来的淮海战役,更没有国民党势力的全覆灭,那么想要解放全国也不知还会走多远的道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