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为何会成为明清两朝的主要流通货币?其实原因很简单
嘉庆年间明穆宗颁布法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使钱。”
中国历史上虽有很悠久的用银渊源,但在西汉及以前,白银并非是流通的货币,而多作于工艺品和首饰方面的用途。到了东汉以后,市面上偶尔可以看到白银作为支付货币,但一直到明代中后期民间才开始广泛使用白银。
于是,嘉庆年间明穆宗政府直接以法权的形式取消了百姓用银禁令,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到了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大明境内推行“一条鞭法”,将全国各州县的徭役、田赋等统一折合为白银赋税进行征收。至此,白银货币化的标志就开始了。
对此,可能很多人会奇怪,上千年时间白银都未作为合法货币使用,为何到了明朝白银才成为主流货币呢?
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相对于纸币来说,白银的稳定性非常不错。
一、纸币泛滥,白银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以前,中国货币制度勉强可以说是金钱平行本位制度,但因金产量非常稀少的缘故,直接以金作为货币流通定然缺乏持续的供给能力。到宋以前,实施的是钱帛平行本位制度,但帛作为实物来说,流通性是相当差的。
于是,在北宋天圣元年,宋仁宗就将川蜀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的票据交子收归国有,并改名为钱引。至此,纸币开始成为市面上流通的主要货币之一。
然而,直至南宋灭亡之时,有两百五十多年历史的纸币发行,却因为制度上的缺乏,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时有发生。两百五十余年的时间内,纸币发行次数多达二十余次,然而每次都会严重贬值,甚至会恶性膨胀。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金朝也开始发行纸币,八十年之后金朝灭亡之时,结果同样是严重贬值、恶性通胀。而元朝也是从建立到灭亡期间,同样以发行纸币作为市场流通货币,但同样没能逃脱恶性膨胀的结果。
明朝洪武七年,官方设立了宝钞提举司机构,次年三月,通过立法的方式开始发行“大明通行宝钞”。纸币发行指出,每钞价值一千文,即一贯,同样价值为银一两,而宝钞每四贯值金一两。
在最初的十来年间,宝钞还比较稳定。但随后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明洪武十八年的时候,朝廷增发宝钞三千万贯,五年之后,再度增发宝钞七千五百万贯。如此一来,致使纸币兑金银铜币大幅度贬值。
一开始,一贯宝钞可以兑换一千文铜钱或一两白银,但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前后,民间重钱轻钞,每贯宝钞只能兑换铜钱一百六十文。到了成化年间,每贯宝钞只能兑换铜钱一文,通货膨胀达到了吓人的一千倍。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纸币泛滥的同时,白银在流通市场上表现的足够稳定,导致白银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大幅低提升,而这也正是白银能在明清两代成为主流货币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此,可能有些人觉得奇怪,若是论稳定性的话,那么铜钱就一直足够稳定,那为什么还要将白银推出市场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呢?
其实,这除了跟白银相对稳定来说,还跟市场繁荣和商品经济发展需求有一定的关系。
二、发展需求
众所周知,宋代应该是中国历朝历代中“最富裕”的一个朝代。这说明自宋代至元明清时期,国家开始注重商品经济的发展了。因而,在客观上来讲,市场越是繁荣,商品经济越是发展,同时随着长途贸易的发展,一种便于携带,并且面额较大的货币就必须出现了。
也就是说,铜钱虽然足够稳定,但是它面额较小,一旦需要进行长途大宗交易的话,铜钱就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纸币就出现了。然而纸币虽然能够满足一切需求,但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因为发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纸币非常容易滥发,从而引发极为严重的恶性膨胀后果。
如此一来,白银这种价值较大,同时又相对于铜钱来说易于携带的贵金属就成了市场上的“刚需”。正因如此,百姓在对纸币失去信心之际,白银便成了保值货币。
明洪武年间,由于经历了元朝通货膨胀的肆虐,洪武帝开始注重商业发展,将稳定物价作为施政方案之一。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随后在明穆宗时期,官方取消了白银禁令,使白银和铜钱一样成为市场主要流通货币。
另外,要说明的是,明弘治年间,国内白银和金子兑换比例是六比一,而欧洲是十二比一,日本为十比一。于是,欧洲和日本为了套利,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白银被运往中国。如此一来,进一步刺激了白银市场的繁荣。
综上所述,明清两代之所以能够以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究其根本,就是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了。
结语:
明代以后的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郑和下西洋之后长途贸易的大力发展,在客观上推动了白银和纸币的流通使用。然而正如前朝纸币会严重泛滥一样,明朝的纸币同样没能稳定的发行流通下去。如此,更进一步推动朝廷执行“一条鞭法”,将白银列为主要流通货币。
同样,大量的白银从国外流入,使得白银巨量需求能够被满足。如此一来,白银才能成为明代的主要流通货币。到了清朝时期同样也是如此,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催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但自从清政府腐朽没落及鸦片流入之后,国内的巨量白银又迅速流失到海外。
随后,白银迅速失去主要流通货币的地位,一下子退出了流通领域,成为了历史。不过,在投资领域,白银仍然作为贵金属而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另外,要说明的是,明弘治年间,国内白银和金子兑换比例是六比一,而欧洲是十二比一,日本为十比一。于是,欧洲和日本为了套利,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白银被运往中国。如此一来,进一步刺激了白银市场的繁荣。
综上所述,明清两代之所以能够以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究其根本,就是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了。
结语:
明代以后的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郑和下西洋之后长途贸易的大力发展,在客观上推动了白银和纸币的流通使用。然而正如前朝纸币会严重泛滥一样,明朝的纸币同样没能稳定的发行流通下去。如此,更进一步推动朝廷执行“一条鞭法”,将白银列为主要流通货币。
同样,大量的白银从国外流入,使得白银巨量需求能够被满足。如此一来,白银才能成为明代的主要流通货币。到了清朝时期同样也是如此,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催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但自从清政府腐朽没落及鸦片流入之后,国内的巨量白银又迅速流失到海外。
随后,白银迅速失去主要流通货币的地位,一下子退出了流通领域,成为了历史。不过,在投资领域,白银仍然作为贵金属而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