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冰箱,如何保存食物?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暴露了真相
夏天来到了,气温升高,食物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变质,还好我们有冰箱,既可以冷藏保鲜食物,也可以冷冻,将食物能够保存时间进一步拉长。
冰箱是如此的便利,早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家电,但在冰箱发明之前,古人又是靠什么来保存食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经常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这个时候即使人们想保存食物,也很难有留存。
进入农耕文明以后,农夫在春天播种下种子,人们在秋天收获粮食。但这又产生了食物保存的问题,因为秋季收获的粮食需要贮存起来,满足未来一年的食物消耗。
对于没有冰箱的古人,保存食物的方法大致分为三种,分别是腌酱法、干制法和冷藏法。
腌酱法:偶然间发明了金华火腿
自古以来,盐在百姓生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因为人体需要不断摄取食盐,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百姓需要用盐来保存食物。
食盐造成的高渗透压可以让大部分细菌无法生存,进而起到防止食物腐烂的目的。现如今我们经常吃的酸菜,以及风味独特的金华火腿,都是古人在用食盐保存食物时间接发明的。
盐在隔绝细菌侵入的同时,你让食材在这种特定环境下进行着内部分解,蔬菜开始发酵出特殊的风味儿。
对于肉制品,其内部的蛋白质也开始分解成各种氨基酸,脂肪也开始转化,形成各种风味物质,这些物质之间,又开始相互作用组合,最终形成很多独特的美味。
这也算是人们在保存食物时,偶然发现的美食宝藏。在古代,人们将以蔬菜为原料腌制出来的食品称之为菹(zū),将肉质原料腌制的酱料称之为醢(hǎi)。
这两种食物都有着悠久历史,最早在先秦时期的楚辞中就有相关记载,由此可见,古人学会用腌酱法保存食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干制法:保存粮食的主要方法
除了食盐造成的高渗透压可以抑制细菌,干燥环境同样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发现这一点的古人便开始将食物中的一部分水分脱去,进而增加食物的保存时间。
干制法在中国古代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楚辞·离骚》中记载:
固前脩以菹醢……
这里的“脩”指的便是晒干的肉,又因为古代拜师时,弟子往往要给老师送干肉(腊肉),所以脩又被引申为给老师的酬金。《楚辞》中的这段描写,说明先秦时期的楚人已经掌握了制作干肉的方法。
虽然干制法将肉类的大部分水分排除掉了,但在其内部,先保存少量的水分,这时候其内部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分解,这也是为何现如今我们吃到了腊肉,也会别有一番风味儿的原因。
干制法除了应用于肉制品,其主要的还是应用于粮食,最简单的便是将收获的谷物晒干之后加以保存,而且保存的环境也要注意通风干燥,这些呢,其实都是干制法的实际应用。
除此之外,先秦时期的古人已经学会了将米炒熟制成不易变质的干粮,在《楚辞·九章》中并有这样的描述:
日以为糗(qiǔ)芳
这里的糗,指的便是炒熟的米、麦等谷物,为了方便食用,有时人们还会将其再次捣成粉。
冷藏法:曾侯乙墓中的“新鲜玩意”
所谓冷藏法,自古以来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试图降低食物的温度,进而起到延缓食物变质的目的。冰箱的原理是利用压缩机,将食物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带走,进而起到降低食物温度的目的。
那对于古人来说,冷藏法主要分为井藏和冰藏两种,所谓井藏,便是利用井中地下水的低温,起到降低食物周围温度的作用。
而古人的冰藏,则需要使用一种名为冰鉴的青铜器。《周礼·天官·凌人》中记载:
祭祀供冰鉴
这里的冰鉴是一种双层结构的精巧青铜器,湖北省随州市的曾侯乙墓中,便出土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冰鉴,冰鉴的中心是一个酒壶,外围套一个体积更大的壶,二者之间的空隙可以用来填装冰块。
古代的世家大族,往往会在冬天的地下室中储备大量的冰块,等到了夏天,地表虽然是烈日连连,但地下冰窖的温度还是很低的,这个时候在冰鉴中填入冰块,便可以起到降低酒水温度的目的。
腌制法、干燥法和冷藏法,便是古人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保存食物的主要方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