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狂妄挑衅中国,防长:不再是弱国,为民族自豪感必须做点什么
在6月6日的双边谈判上,中印两国均认同比起冲突与摩擦,当下两国边境地区更需要和平与稳定。但就在会谈结束后,印度方面却出尔反尔,继续向中印边境对峙地区增兵,甚至把尼泊尔等无关国家也卷入其中,大有唯恐天下不乱之势。
而在对内和国际宣传上,印度又把自己宣传成摩擦的受害者,要求国际社会给自己讨个公道。面对舆论的不解,印防长辛格在6月14日接受媒体专访,对印度当局如此反常的姿态做出了解释,但这个解释显然有些出人意料。
辛格称,印度国防实力在最近这些年已经得到极大增强,已经不再是昔日那个“弱国”,所以面对本国高涨的“民族自豪感”,印度当局自然要做点什么。而在冲突发生后,印度也绝不会用牺牲这种“民族自豪感”的方式进行“妥协”。
辛格还称,目前中印两国的会谈是在军事层面进行的,印度也希望以谈判解决相关问题,但“我向(国内的)反对派保证”,会谈绝不会让印度民众“蒙在鼓里”,也绝不会让任何人“陷入黑暗”。
所以,印度政府和军队为了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就不惜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接连挑衅两个邻国?
作为遭受印度伤害的邻国,中方有足够的理由为如此荒唐的借口感到愤怒。但其实如果深入了解过印度这个奇特的国家,我们就会发现,“民族自豪感”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他们而言,确实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
尽管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但印度这片土地上的众多民族也并未出现如中国那种“华夏”般的统一归属概念,反倒是宗教成为印度人最根本的归属感保障。而到18世纪后半叶,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莫卧儿王朝行将就木,印度再度回归群雄争霸的混乱时期。而这种情况显然就极大刺激了在印度占主体地位的印度教教众。
这些印度教信徒一方面希望国家能再度统一终结战乱,另一方面又把问题的矛头指向自己的死敌——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们。在从宗主国英国那里学到现代化的“民族国家”理念后,印度教的精英们随即对这种理念来了一招“新瓶装旧酒”,把印度教“一统印度、驱逐伊斯兰”的野心包装成了整个国家的“民族理想”。
被这种“民族理想”催生出来的,就是如今的这个印度共和国。所以“民族自豪感”真的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情感理念么?至少在这片土地上,这种情感恰恰是印度这个国家的统一得以维系的最基本理论基础,是任何人都不敢动摇的存在。
尤其在这个内部矛盾过于复杂的国家,对民众而言,“民族自豪感”是逃避生活里种种困苦的“良药”;对政客而言,“民族自豪感”则是让民众听话的最廉价的手段。
当这种矛盾螺旋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国内矛盾一旦升级就马上从邻国身上寻找这种“民族自豪感”,也就成为印度这个国家从上到下都默认的一种“潜规则”。眼下的新冠疫情和长期的经济低迷,显然就是这类“国内矛盾”。
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再来看印度人在边境问题上的嚣张跋扈,是不是反倒有了一种让人可怜的味道?
但需要提醒印方的是,中国绝不会干涉印度的内政,但如果印度当局继续一意孤行,要让中国来为印度的国内矛盾承担代价,那么整个印度也必定要为这种所谓的“民族自豪感”付出应有的代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