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北京通了自来水,为何老百姓却不敢喝?自来水的百年历史
淘米洗菜,刷碗涮锅,厨房里除了离不开柴米油盐,还离不开自来水,水龙头一扭一开,源源不断的自来水便会满足我们每个家庭的需求。
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早已经离不开自来水了,但关于它的发展历史,却并非每个人都那么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自来水的故事。
从无到有,中国近代史中的自来水
伴随鸦片战争的爆发,晚晴的国门被打开,虽然这个过程对于中国人来说,既耻辱也痛苦,但在西方列强大肆掠夺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火种,其中就包括自来水。
1863年,在强占中国香港21年后,英国人在香港修建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自来水系统。当然,干活出苦力的自然是中国人,服务对象则是驻扎在中国香港的英国人。
在1879年,洋务派代表人李鸿章在旅顺军港修建了自来水系统,可以满足两万人每天的用水需求,自此中国各大城市都陆陆续续开始修建自己的城市自来水系统。
不过对于当时清政府的首都北京,自来水出现的要远远晚于其他开放城市。在当时的老北京,除了紫禁城内部的用水是通过水车从玉泉山运水以外,老百姓的主要生活用水依靠的是井水。
但北京城由于年代久远,很大一部分井水水质都变得很差,于是便有商人将为数不少的甜水井控制起来,垄断了北京城的供水买卖,在街头巷尾甚至出现了一个新的行当:井窝子。因为经营这个行当的人主要是山东人,所以在民间一度流传一句顺口溜,叫做:
山东人若无生意,除是京师井尽干。
1908年,清政府任用曾是李鸿章幕僚的周学熙,全权负责北京自来水系统的修建,经过实地考察,他决定在孙河水与东直门建设水厂,铺设供水管道。
用水难是困扰老北京人几百年的问题,听说要修建自来水,老百姓纷纷给与了极大的支持,整个工程仅用22个月便完成了(1910年)。
北京自来水的修建恰好触动了垄断井窝子商人的利益,于是他们便私底下散布谣言,说是从水龙头冒出来的水之所以会有气泡,是因为都是肥皂水,“喝了会死人”甚至“断子绝孙”。受到谣言影响,老北京人一度不敢喝自来水。
后来还是周学熙在报纸上科普自来水的消毒原理,才消除了老北京人的恐惧心理,而垄断生意井窝子自此成为了历史。
1929年,在民国政府的主持下,首都水厂投入使用,这是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且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的水厂,不但水质良好,消毒工艺堪也非常先进安全。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水厂,在2018年入选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中国近代史重要的见证。
从免费到收费,新中国建立后的自来水
新中国建立以后,自来水体系仅在一些大城市才有,至于广大乡村,依旧靠扁担挑水吃。当时国家实行的是计划体制经济,个人并不需要单独缴纳费用,于是便有人戏称自来水为“白来水”,浪费的现象较为普遍。
实际上,自来水不可能是免费的,只不过费用是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划转完成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伴随计划体制经济被市场经济取代,自来水“免费”的时代彻底结束,家家户户都开始安装水表。虽然收费了,但这却不完全是坏事,因为也正是这一阶段,自来水才真正普及到了城镇乡村。
1991年,国家将城市供水服务的定价原则规定为【成本】+【费用】+【税金】+【利润】,等于正式允许自来水企业盈利。
此时的自来水企业全部都是国有企业,因为水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国家自然不会允许企业为了盈利过度上涨水价,于是在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供水条例》,指出自来水价格应当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制定。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经济风起云涌的时代,当时的通胀水平令很多经历过的人印象深刻,银行的利率水平一度达到年化收益10%以上,物价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告别80年代百元满足一切消费的年代,进入钱“有些毛”的新时代。
所以在这一阶段,水价也无可避免的告别每单位(一立方米)一毛钱,逐步上涨为一块钱以上。习惯了便宜水价的老百姓一下子开始精打细算起来,但水价的上涨才刚刚开始。
从官办到上市公司,自来水的未来之路何去何从
回顾过去20年中国的飞速发展,与一个历史事件息息相关,那就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关税方面的优惠,让中国制造如鱼得水,开启了腾飞模式。
但在当初漫长的入世谈判中,中国是做出了种种妥协和承诺的,其中就包括开放中国公共事业(包括城市水业)。其中尤其以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为主的国际金融机构,成为中国城市自来水企业私有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对于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它们往往打着重视水资源商业价值的口号,利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等借口,大力推广公私合作关系的运行模式(PPP)。于是乎过去几十年由各地方政府主导的公益性自来水模式,被商业化盈利性资本取代。
水不再是政府提供的福利,而是以营利的服务业形式出现。
中国拥有十四亿人口,这意味着时时刻刻都有巨量的水资源需求,有商业调查资料称,中国未来水务市场的规模在一万亿元以上,资本天然具有逐利的特性,他们看中的正是这块刚需市场。
但自来水除了是商品,还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一味的追求商业化,势必会影响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
例如在2005年,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收购昆明自来水公司49%的股权后次年,昆明市便上调城市居民用水的水价,到2009年昆明的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从2005年的1.8元飚升到09年的4.24元,涨幅约135%,或许没有比这更稳赚不赔的买卖了。
当然,对此很多专家学者指出,发达国家居民自来水费用开支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约在3%-5%之间,而中国目前人均还不到2%(明显偏低),因此水价上涨对居民的生活影响不大,可以承受。
但这些所谓的专家却忽略了中国自身医疗教育等基础社会保障不健全的现状,以及过去十几年疯涨的房价。
对于大多数城市底层居民,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医疗、教育、住房等支付巨额的费用,还要面对一路上涨的水价,稻草或许就是这样一根根累积起来的。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当原本不争的水,在商业资本的驱动下,成为了赚钱的工具,如果我们不警醒,任由资本逐利,是不是下一个就该是空气了,这不仅仅是个笑话。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