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很有机会当皇帝,就因为一个狗头军师,结果让其成了众矢之的
汉灵帝刘宏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河间孝王刘开的曾孙,因父亲、解渎亭侯刘苌早逝,故刘宏世袭解渎亭侯的爵位,母亲为董氏(董太后)。
光和三年(180年),刘宏力排众议,立何氏为皇后。何皇后父亲何真被追封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母亲被接入宫中居住,封为舞阳君;她的大哥何进和二哥何苗也被招入朝廷担任要职,何氏家门荣极一时。之后,天下此起彼伏的叛乱,也让刘宏逐渐从西园的享乐中走了出来。
但不久,在中平六年(189年)的时候,这个骄奢淫逸的汉灵帝驾崩了。可以说,在桓帝和灵帝两代昏庸帝王的统治下,大汉王朝的国力日渐衰微,民众人心散乱,盗贼不断涌现。之后,年仅十四岁的皇太子刘辩,在大将军何进和何太后等人的拥立下登上了帝位,史称汉少帝。
少帝即位后,朝中的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都想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少帝年幼,根本不懂如何协调两股势力之间的关系。于是,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一边调军阀董卓进京,一边开始斩杀宦官。但是,张让、段圭等宦官见事不妙,抢先一步杀死了何进,皇宫中顿时乱作一团。
何进被杀后,他的部下为了给他报仇,纷纷大吼着冲向了张让。张让见事不好,赶忙带着汉少帝和陈留王刘协(即后来的汉献帝)等人逃出了洛阳。等到董卓率军到达洛阳的时候,洛阳皇宫的上空早已是浓烟弥漫。董卓知道事情有变,令人前去询问。
听了洛阳城内的人的解释,他才知道,原来何进早就被杀,少帝被人掳到了北芒山一带。董卓认为凭自己的军队完全可以稳定局势,于是毫不犹豫地率军向北芒山奔去。在这样的情况下,谁先找到少帝,谁就能在朝廷中掌握话语权。董卓明白这个道理,他令手下日夜行军,不管怎样也要把少帝先抢到手。
也是董卓幸运,当他在北芒山找到少帝的时候,太尉崔烈的迎驾队伍还未赶到。他得意洋洋地来到少帝的面前,向少帝问好。看到董卓身边杀气腾腾的将士,少帝吓得面如死灰,说起话来也是颠三倒四的。董卓摇摇头转而问候刘协,与惊慌失措的少帝不同,刘协虽然也经历了很多磨难,但说起话来还算镇定。董卓点点头,自此,便有了改立刘协为帝的想法。
在送少帝等人返回洛阳的途中,董卓与太尉崔烈的迎驾队伍碰面了。崔烈认为自己一行人的迎驾之举是最名正言顺的,于是,大声呵斥董卓,想要让董卓避让。但是,董卓毕竟不是一般的军阀。他生性剽悍,根本不把崔烈这样的文官放在眼里。听到崔烈的呵斥后,他瞪着眼,指着崔烈大骂道:“咱家昼夜行军,跑了三百多里才将皇帝赢了回来。你现在跟咱家说回避?难道咱家不敢砍你的脑袋吗?”
董卓话音刚落,他的部下就纷纷举起了兵器对准崔烈等人。看着眼前锋利的大刀长矛,崔烈只好低下头来。董卓冷哼几声,然后,面露讥讽地说道:“列位大臣久食汉禄,但在天子蒙尘之时却手足无措。你们既然不能救陛下于危难,那有何理由来让我回避呢?”进入洛阳城后,董卓担心朝臣们不服自己,就想用废掉少帝的办法来树立威信。
当时,董卓的部下都驻扎在洛阳。大臣们怕董卓动武,很少有人敢出言反对。尚书卢植刚刚站出来与董卓理论了几句,董卓就动了杀心。如果,不是几个大臣极力劝阻,恐怕卢植就要命丧当场了。就这样,董卓逼着少帝退位,改让刘协登基称帝,即为汉献帝。少帝并没有什么过错,却被董卓强行废掉。消息传来,各路诸侯纷纷起兵讨伐董卓,想要让少帝重新即位。
董卓见事不妙,急忙向谋士李儒询问对策。李儒虽然是董卓手下的首席谋士,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狗头军师。各路诸侯本就对董卓很是不满,李儒竟然建议董卓杀掉少帝,并抢先一步拿起毒酒毒死了少帝和何太后。少帝死后,董卓与诸侯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汉室虽然衰微,但天下人名义上还是奉刘氏皇族为正统的。董卓的弑君之举,无疑使自己成为了众矢之的。
随后,不断有人进攻洛阳,孙坚更是在初平二年(191年)杀到了距离洛阳仅有九十里的大谷。昏招频出董卓害怕诸侯的联军攻破洛阳,竟然愚蠢地决定将都城迁往长安(今西安)。在迁都的途中,他又令部下烧毁洛阳的皇宫和民众的房屋。火势蔓延开来,方圆二百多里的建筑都陷入了火海之中,不知有多少百姓在丧生于大火。这下,董卓彻底地失去了民心。除了他的部下外,再也无人支持他了。
可笑的是,进入长安后,董卓还要同手下的大将吕布争夺貂蝉。初平三年(192年),在王允的连环计下,吕布斩杀了董卓。董卓死后,他的部下不仅没有悲伤,反而都大声欢呼,庆祝吕布为天下除此一害。这位显赫一时的枭雄,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的愚蠢之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