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欲善待子侄,心腹说一人名后下令:斩草除根
《周易·系辞下》有这样一段描述“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最终都会迎来灾殃。或许,这用来形容李建成和李世民,再合适不过了。
公元624年,经过多年的战乱纷争,最后一个枭雄辅公袥被斩落于马下,李渊终于能站在太极宫中,俯视着整个天下,这乱世在他手上了解。毫无疑问,他是伟大的,因为只花了短短七年就结束了这乱世,将大好河山统一。虽然刘邦也只用了7年的时间,但是他比汉高祖幸运多了,他不曾亲历前线,上阵厮杀,他没有一个悍妇老婆,更没有一群时不时就要反叛的异姓诸侯。
▲唐高祖李渊剧照
01
唯一让李渊感到不安的,是他的两个嫡子: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这两兄弟始终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不过说到底,皇室子弟终躲不过权力之争。作为嫡长子,李建成应当毫无争论的是继承人,是当之无愧的太子,至少他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因为在父亲起兵时,自己不仅坐镇后方管理粮草调度,同时还驻守边疆,以防止突厥入侵,甚至还有平定河北之功。
▲今人仿建太极宫近照
可是,在二子李世民看来,晋阳起兵是自己提前帮助父亲结识豪杰,同时组建了军队,起兵后更是自己在前方历尽艰险,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换取了一次次战斗的胜利,而哥哥不过是早出生几年,整场战斗中也只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萧何之辈。所以李世民认为自己才是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以及真正名声存于海外的汉高祖刘邦之属。不仅如此,李世民所有的手下也不服,甚至天下人也都明白,论实力和影响力,嫡长子远不如儿子。
▲唐太宗李世民剧照
02
父亲李渊其实早就意识到这其中的矛盾,但是传位于嫡长子,是符合礼仪道义,况且长子也有才德,更不可说废就废。但同样的,更不能将李世民囚禁或者了结,毕竟他虽然是至高无上皇帝,但更是一个父亲,所以李渊唯一能做的就是一碗水端平,尽自己所能,一步步走下去。但是儿子却是暗流涌动,各自招兵买马,以求决战。最终,李世民在手下心腹以及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多方压力下,终于起事于玄武门,这才有了玄武门之变。最终李世民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同时控制了自己的父亲李渊,真正意义上的掌握了帝王大权。
▲玄武门遗址近照
杀了大哥和三弟的李世民,深知斩草要除根,所以准备命令自己秦王府的将领,率领众兵士前去二人府上,将亲信家眷百余人统统诛杀,同时没收全部家产。但是此时尉迟恭极力辩说,元凶只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况且二人已经伏诛,如果再将他的党羽全部铲除,这并不是仁义的做法,同时也会造成人民的恐慌,还会让天下百姓认为李世民是一个狂妄冷血之徒,从而失了民心。同时李渊还恳请李世民放过二人的孩子,毕竟是十条生命,几经劝解下,李世民动了恻隐之心欲善待子侄,刚刚才杀了两个和自己一同长大的亲兄弟,现在又要杀了10个昨天还叫着自己叔叔伯伯的亲侄子,的确在道义上也说不过去,自己不能太过凶狠毒辣了。
▲唐太宗李世民剧照
不过,随后有心腹大臣进谏提了一个人的名字,李世民听后,立马反悔了,随即下令要斩草除根,将其全部处死,以绝后患。这个人便是汉朝刘安,刘安何许人也?他便是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他父亲刘长野心极大,对刘恒继位十分不满所以起兵反叛。后来镇压之后,刘恒念及亲情,下令放过了刘安的子女。在刘安死后,其子也是密谋造反,令他甚是头疼,要是当初一了百了,也就不会有这些麻烦事了。所以,最终李世民想到自己一直南征北战,最后通过这玄武门之变才夺得政权,如果现在不斩草除根,可能以后他们二人的子女也会将自己推上十字架,所以最终狠下心来,将其全部杀掉。
结语
生在帝王家,便是有诸多无奈,如果自己最后没有成为最大的掌权者,那么自己命最后也就不属于自己了,所以一切的仁义道德,亲情有爱,都只得抛之脑后。《旧唐书》有这样一段话:“且夫背礼违义,天地所不容;弃父逃君,人神所共怒。往是吾子,今为国仇……汝生为贼臣,死为逆鬼……吾所以上惭皇天,下愧后土,叹惋之甚,知复何云。”最后李世民,也同样面临自己儿子的多次造反,最后只有又爱又恨的说出这样无奈的话,可能,这就是轮回和归宿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