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孙嘉淦,拉了十几箱砖头回老家,皇帝却下令:全换成金银
著名的明朝名臣于谦所作《七绝·入京》:“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便是由此而来,通常用来比喻为官清廉正直、严于律己从不贪赃枉法的行为。清朝便有一个称得上“两袖清风”的官员,其仕途生涯横贯了清朝时期最著名的“康乾盛世”,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君主,一生为官清廉,兢兢业业。
然而,在他即将告老还乡之时,由于没有攒下什么积蓄,为了不被老家的乡亲嘲笑,只能装十几箱砖头充当脸面。皇帝知道后,立即下令全换成真金白银。那么,这位官员到底是谁呢?
▲乾隆剧照
01
他就是山西清代名臣第一人——孙嘉淦。孙嘉淦是山西兴县人,年轻时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参加科举考试后,一举高中进士,自此开始入朝为官。一开始孙嘉淦也只是在翰林院做个小官,由于性格比较耿直,并没有得到康熙的重用。直到康熙驾崩之后,雍正登基,因为雍正初登帝位,官员们尚未摸透新皇帝脾性,不敢直接向他谏言,孙嘉淦却不管这么多。
有一次,孙嘉淦跟雍正谏言,大胆指出应该减少西北边疆与他国的纷争,同时减轻民间百姓的税赋,并且还建议皇帝与自己兄弟们保持良好关系,这样才有利于团结等等,这一下便戳中了雍正的痛处,顿时勃然大怒。幸好旁边有大臣连忙解释,孙嘉淦性格比较直爽,说话向来都比较大胆,但都是肺腑之言,请皇上息怒。雍正皇帝听完解释,心里的怒火才慢慢消散了不少,也就没有计较。
▲孙嘉淦画像
02
然而正是孙嘉淦独一份的直言敢谏,雍正皇帝逐渐对他赏识起来,把他提拔到国子监。又过了几年之后,即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雍正见孙嘉淦表现出色,又把他提升顺天府尹。在这一年,因父亲去世,孙嘉淦回老家为父守孝,但守孝期还未够,就被雍正皇帝下旨返回朝廷,担任了工部侍郎。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驾崩。新帝乾隆登基之后,继续重用孙嘉淦,任命他为吏部侍郎。两个月之后,又再次任命他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孙嘉淦也一直不改初心,直言敢谏,给乾隆皇帝献上一份《三习一弊疏》。乾隆阅读之后,大为赞赏,对孙嘉淦的才能更加赏识,提拔他为刑部尚书。
▲《三习一弊疏》书影
因孙嘉淦出生于贫苦人家,了解民生百态,更关心民间疾苦。在担任刑部尚书期间,孙嘉淦把每一个案子都要查得清清楚楚才会结案。有一次河南郑州案件中,有十几名涉案人声称冤枉,乾隆派去的钦差纷纷查不出个所以然,直到孙嘉淦亲自上场,重新审理后才将案情捋清,还了那十几人的清白。
除此之外,孙嘉淦也经常到民间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的生活。清朝法律规定,百姓不能私自酿酒,否则要遭受牢狱之灾。然而即便法律明文规定,当时民间私酿者依旧屡禁不止。但是,孙嘉淦深入了解后,认为民间酿酒业的发展利大于弊,其不仅对百姓以及朝廷都没坏处,还可以促进民生经济,因此向朝廷建议废除禁酒令,朝廷便采纳了他的建议。
▲清朝酿酒画像
03
乾隆十二年的时候,孙嘉淦由于年岁较高,有了告老回乡的想法,最后也得到了乾隆皇帝批准。由于一生清廉,家中并没有什么积蓄,感觉自己马上要回老家了,为了不让乡亲们笑话。他安排家里人买了十几个大木箱,然后里面全都装上砖头,回到老家后就告诉别人这是自己积攒的财产。但还没等孙嘉淦启程回家,就有人向乾隆告密,孙嘉淦带许多财产回家乡,他的清廉都是在平时装出来的。
乾隆皇帝听了大为震怒,立即派人去查验。但是,当派去的官差,打开孙嘉淦家里那些大箱子后,发现里面竟然全都是砖头,于是就把事情原委告诉了乾隆皇帝。这下让乾隆感慨不已,立即下令将箱子里面的砖头,全部换成金银,并告诫满朝文武百官,这是对孙嘉淦一生清廉、两袖清风的奖励。因此孙嘉淦为官清廉的故事,也一直被后世所流传。
▲换成金银的木箱
结语
正如北宋名臣张咏所言:“大小之事,皆须用智,智犹水也,不流则腐。”水不流则腐,官不廉则败,贪欲使人堕落,作为一方父母官,如果拿捏不好手里的权力,就会失去百姓的信任,落得一个遗臭万年。唯有两袖清风如孙嘉淦,做一个务实勤勉的好官,即使遭受恶言污蔑,也不用心虚害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