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只能活一天的生物,在地球上的2亿年,是怎么活下来的?
在地球上已生存2亿年,成年后却只能活一天,对环境有大作用!
在古代的很多诗集当中,经常会出现蜉蝣这种生物。也有很多的是用蜉蝣来比喻爱情,因为蜉蝣的一生是非常短的,爱一个人只是瞬间的,无法得到永恒,朝生暮死这个词语就可以用来形容蜉蝣。而在我们的眼中,蜉蝣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一些比较微小的生命。蜉蝣这种生物为何会与人世间的各种情感联系在一起呢?蜉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物呢?
蜉蝣的历史久远
蜉蝣是目前地球上存在的最为古老的有翅昆虫,它的样子看起来和蜻蜓非常的相似,截止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一共有2250多种浮游动物,我国就有250多种,在地球上已经有2亿多年的时间了,最早可以追溯到石炭纪时期。
蜉蝣这种生物也是非常奇特的,等它长到了成虫的时候,消化道里面充满了空气,并不需要再次进食,在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次蜕皮之前,它们凭借着身体里面的空气就可以漂浮到水面上。在很多的池塘当中,夏天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蜉蝣生物的身影。池塘中的鱼类也会与这些蜉蝣类的生物为食。
蜉蝣的一生也是非常短暂的,经过幼虫到达半成熟期之后,它的背部会长出翅膀,但是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说像足或者是尾须还未能进化完成,所以被称为亚成虫,在经过几个小时或者是两三天左右的时间,它们就会蜕变成为成虫。变为成虫之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翅膀,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这才是我们口中所说的真正的蜉蝣,它的寿命比较短,一般只有几个小时或者一天的时间,所以才有朝生暮死这个词语来形容蜉蝣生物。
蜉蝣的作用
这个在地球上存在了两亿年的生物,其实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除了赋予它一些不一样的意义之外,在自然界的环境标准当中,浮游植物是一个很好的度量标准。虽然它们一生的生命比较短暂,但是对于所生活的水域当中是非常敏感的,如果在缺氧或者是环境受到污染,让水质处于酸性或者碱性的环境中时,蜉蝣生物可以很好的感知到,如果一个地区的蜉蝣生物数量开始骤减,就意味着这个地区的环境受到了污染。蜉蝣生物数量的减少就意味着池塘当中的鱼类,食物稀缺,这些鱼类也难以生存下去。
早在1675年的时候,就有荷兰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证明了浮游生物的存在确实可以鉴定一处水域的水体质量。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