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南北朝战争:杨坚讨伐尉迟迥之战,称帝前的最后准备
战争起因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在郑译、刘昉为首的内廷侍臣帮助下,杨坚成为了摄政大臣。
当然了,即便如此,杨坚的政治地基依旧不牢固。要想保住这个位置,或者说再进一步,杨坚就必须要有所行动。
杨坚仅用了一个晚上就想出了具体计策:先解决赵王宇等五位亲王,然后组建自己的政治团队,最后再解决尉迟迥、司马消难、王谦这三个封疆大臣。
至于解决过程及组建班子不是本节内容,所以就不详细说了。解决完朝中势力之后,影响杨坚称帝的最后一个因素就是三位重要的封疆大臣了,这三位又以尉迟迥的势力最大。
尉迟迥的母亲的宇文泰的姐姐,妻子又是魏明帝的女儿,从小就跟着宇文泰南征北战,所以,在北周的政治影响力相当大。
杨坚对付尉迟迥首先抢夺名义上的胜利,他以幼主的名义让尉迟迥回京奔丧,然后又命韦孝宽为相州总管,打算夺了尉迟迥的兵权。不过,尉迟迥也不是傻子,当杨坚摄政的消息传到相州时,他就料定杨坚的想法了。杨坚的智取对尉迟迥毫无作用,随后,尉迟迥就在邺城以安周的名义举兵了。
战场分析及部署
尉迟迥起兵后,司马消难与王谦分别在郧州(湖北安陆)、益州起兵,形成三方面战略包围杨坚。尉迟迥起兵之后,势力范围为太行山、虎牢关以东,沱河以南及山东全省与淮北之地。
司马消难据汉水以东、长江以北,大约有今天湖北省三分之一那么大。王谦则拥有剑阁以南,四川全境及云、贵、康等一部分地区。三人分别从东面、东南、西南对长安形成合围。
尉迟迥的进军方向就是自虎牢关向洛阳入潼关进攻关中,司马消难则是自襄阳、南阳一带,经过武关进入关中,并威胁关中的侧翼地区,王谦方面从剑阁出军,经过汉中,翻过秦岭,占据陇右地区,对关中后面形成威胁。
尉迟迥的战略要地以邺城为核心,西有虎牢、荣阳、永桥,南有汴州、梁郡、东郡、毫州,北有恒州、冀州,后方则是齐州、青州。司马消难以郧州为中心,北有三关之,南有鲁山、甑山。王谦则以成都为中心,北有涪城及巴西。
杨坚方面之战略要地,北方以晋阳为中心,东有井径之险。东以洛阳为中心,北有潞州、建州,及怀州诸地;东有巩县、辕辕之险;南有南阳、襄阳、武关等地。西南方,以汉中为中心,有剑阁、龙门、仇池诸险。
尉迟迥公开反杨坚后,对陈朝“许割江淮之地”,从而制造有利的战略形势,并使杨坚两面受敌。接着“北结高宝宁以通突厥”,减少后顾之忧。然后部署军队以南方为主要进攻方向,发动多路进攻。以其子尉迟惇率领10万主力向洛阳进军;命梁子康攻怀州,保障其主力部队迅速渡河;以宇文胄及宇文威分别由石济津和白马津渡过黄河合击东郡,然后分攻汴州和洛口城;以檀让攻梁郡;席毗罗攻下邑;李惠攻永州;另以石逊、韩长业、赫连士猷西攻河东;纥豆陵惠北攻恒州;乌丸尼、尉迟俊率青、齐五州兵围攻沂州。
杨坚在得知尉迟迥起兵后,以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统杨素等六行军总管,率关中军迎击尉迟迥,并遣杨尚希率镇守潼关,防止尉迟迥突袭;同时派长孙晟带领大量财物前往突厥,防止或破坏尉迟迥与突厥的联合,并给尉迟迥造成一定的威胁;还争取了握有精兵的并州刺史李穆的支持,免去后顾之忧。
战争经过
大象二年六月十日,杨坚以韦孝宽为元帅,率军讨伐尉迟迥。与此同时,尉迟迥的起兵檄文也传遍天下,除了尉迟迥所辖的相、卫、黎、洺、贝、赵、冀、瀛、沧九个州外,还有他的侄子尉迟勤所辖的青、齐、胶、光、莒等十四个州以及荣州刺史刺史费也利进、潼州刺史曹孝远等各州也纷纷起兵响应,共计兵马有数十万之多。
一时之间,尉迟迥差不多有了北周的半壁江山。
七月下旬,尉迟迥军在南方相继攻占了怀州、东郡、曹州、梁郡、亳州、、下邑、丰县。在西方攻占了潞州、建州、晋州及小。在北方攻占了巨鹿,包围了恒州。与此同时,尉迟惇所率10万主力已进至武德,与韦孝宽隔沁水相持。
与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消难也在南方举兵,杨坚命襄州总管王谊为元帅,发兵征讨。八月,王谦举兵,并进攻始州,杨坚以亲信梁睿为元帅,率兵平叛。当然了,王谦与司马消难在杨坚眼里并不算什么,真正对杨坚有威胁的还是关东的尉迟迥。
因为接到密报,说是有谣言传前线将领有人要投降尉迟迥,但临阵换将是大忌,为了安稳人心,杨坚随即派高为监军支援韦孝宽。高颎抵达后,命人在沁水架桥,准备进攻。尉迟惇得知后,在上游施放火筏烧桥,被高颎预设于桥之上流的“土狗”阻挡,不能接近桥梁。“土狗”就是在水中用成堆,前尖后宽,前高后低,形状就像蹲在水里的狗。
尉迟惇沿沁水列阵20余里,见抵挡不住,就下令部队后撤,打算在韦孝宽渡河时采取半渡击之一举歼灭韦孝宽。韦孝宽也不是傻子,见尉迟惇军后撤,立即鸣鼓急进,抢渡沁水,高颎采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手段,在大军渡河后烧毁了所有浮桥,促使士卒奋进。
两军在沁水东岸展开决战,因为烧毁了浮桥,没有退路,韦孝宽的士兵不得不奋勇争先,全力进攻。尉迟惇抵抗不住,在被韦孝宽突破一阵之后,尉迟惇军全线溃败。韦孝宽携胜利之势,率军直指尉迟迥的大本营邺城。
八月十七日,尉迟迥父子集结13万人马在邺城南面列阵迎战,另外,从青州来援的尉迟勤也率领5万人抵达邺城。这一战,尉迟迥压上了自己的老本,他的士兵大多都是关中人,常年追随尉迟迥作战,加上尉迟迥年迈,却亲自迎敌,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所以,在战争之初,尉迟迥军节节胜利。
关键时刻,总管宇文忻发现邺城竟然有好几万名百姓在观战,他命令弓弩手向百姓射箭。一时之间,百姓纷纷后逃,宇文忻借此机会大喊:“贼人败了。”退却的韦孝宽军纷纷调转枪头,士气大振。而尉迟迥军因为百姓后逃,阵型都被冲散了,互相踩踏者无数。尉迟迥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因为一群观众而大败,无奈之下,尉迟迥只好率军撤回城内。韦孝宽也趁机包围邺城,但尉迟迥原本就计划在野外一举歼灭韦孝宽,根本就没准备防御战。所以,邺城的城墙很快就被韦孝宽军的士兵登上。
邺城沦陷,尉迟迥见此无力回天,自刎而死。其侄尉迟勤及子尉迟惇、尉迟祐等率领残部逃向青州,途中被韦孝宽追上俘虏。
此时尉迟迥的别将檀让还拥兵数万驻于河南,杨坚派于仲文率军征讨。于仲文以老弱挑战,败诱敌,檀让轻敌追击时,全力反击,大破檀军,并乘胜进攻梁郡。守将刘子宽弃城逃走,于文仲乘势连下曹州、成武等城,又诱破金乡。尉迟迥部将檀让、席毗罗等部10余万人,全部溃散。檀让被俘,席毗罗被杀。
之后,韦孝宽分兵各处,横扫关东,声势浩大的尉迟迥起兵仅仅68日便以失败告终。
就在王谊进至郧州抵御司马消难时,司马消难已为亳州总管元景山击败,见王谊军又至,司马消难就率其部属以鲁山、甑山二城降于陈朝。
而王谦起兵后,围始、利二州却久攻不下,等到梁率军20万到来时,王谦撤围守险。梁睿不攻城垒,自剑阁入蜀后即直趋成都。王谦急忙收缩兵力退守成都。当梁睿率军抵达成都时,王谦率精兵5万人,背城结阵,迎战梁睿。在梁睿全力猛攻下,王谦军败,当王谦想要逃回城内时,成都守将早已插上白旗投降了,王谦只好率30余骑逃至新都,被守令王宝逮捕,献于梁睿。蜀地皆平。
至此,反对杨坚的势力基本上被消灭。杨坚遂于次年(581年)二月,废周静帝宇文阐,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即隋文帝。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