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奴隶到皇帝的传奇一生,如何评价石勒?后赵兴亡的教训是什么?
在西晋后期豪杰并起、战火纷飞、城乡残破、百姓流离的大动荡的年代里,历史的洪流将一位奴隶推上了帝王的宝座。他就是历尽艰辛、叱咤风云的羯族政治家、军事家石勒。
石勒从奴隶到建立后赵政权
石勒(公元274年―333年),字世龙,初名,上党武乡县(今山西榆社县北)羯族人。少年时代,石勒为人佣耕,迫于生计,曾逃至雁北。十四岁时,随同乡商人到洛阳,因“倚啸上东门”,被当地大士族王衍发现。王衍见其气度不凡,是个危险人物,就派人追杀。石勒逃走他乡。西晋太安年间,并州大饥,石勒又被并州刺史司马腾贩卖到山东豪强师欢家为奴隶。304年石勒又被官兵抓走,不久虽逃,但走投无路,只好铤而走险,揭竿起义。石勒先投奔公师藩和汲桑,公师藩和汲桑败亡后,他又率上党一带的少数民族部众投奔在山西离石自称汉王的匈奴贵族刘渊。由于石勒生性机警,智多谋足,能征善战,对刘渊父子又奉命唯谨,效命疆场,万死不辞,因此,深得刘渊信任。不久,就奉命率军督山东征讨诸军事,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石勒善抚士众,对所部军队管束较严,因此军纪尚好。公元308年(永嘉二年),石勒军攻打魏郡、汲郡、顿丘等地,《资治通鉴》卷八六《晋纪》记载:
“百姓望风降附者,五十余垒。”
《石勒载记》记载攻打邺时,
“老弱安堵如故,军无私掠,百姓怀之。”
公元309年,石勒攻下冀州郡县堡壁百余处,拥众十余万。次年,又南下楚、襄,吞并了南阳一带的流民武装。公元311年,又围歼东海王越军于苦县(今河南鹿邑),虏敌十余万,歼灭了西晋的主力部队。接着,他意气风发地挥师西进,协同刘曜、王弥攻破洛阳,虏晋怀帝。不久,又诱杀妄图吞并石军的王弥,尽得其众。短短数年,石勒率军“起家河朔,席卷兖豫,饮马江淮,拆冲汉漹”,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强大的军事集团。
公元312年(永嘉六年),石勒采纳谋士张宾“徙据之,以经营河北”的建议,挥师北上,进驻襄国(今河北邯郸)。公元314年,石勒以轻骑袭幽州,俘斩士族出身又拥有强大实力的劲敌王浚。公元316年,又在并州大败西晋刘琨军。
这时,颇具政治眼光的石勒看到士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巨大能量,开始笼络士族。攻占冀州时,他搜罗当地“衣冠人物,集为君子营”;攻占幽州后,石勒说:“吾不喜得幽州,喜得二子”(按:二子指当地很有名望的士族裴楷之子裴宪和荀勖之孙荀绰)。石勒明知西晋大将刘琨、祖逖不可能为已所用,但他俘刘琨的侄子后不杀不辱,予以优待;又下令修缮在范阳的祖氏宗墓。这些措施,改变了北方士族对石勒的疑惧,也消除了一些人因民族偏见而对他的敌视,不少人转而支持石勒。这样,石勒的势力更强,威望更高了。公元319年(东晋大兴二年),石勒摆脱刘曜的控制,称赵王,建立后赵政权。
后赵建立后,石勒采取了一些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的措施。
一、招徕流民,恢复生产。
自永嘉以来,北方战乱频繁,人民死于非命者颇多,流离他乡者为数不少,北方人口锐减。石勒认识到:有上无人,影响实力。因此自占据襄国后,就十分注意招徕胡汉百姓,招降坞堡壁垒。攻占敌方州县,总是千方百计地带回降人。《资治通鉴》卷六八《晋纪》记载:
公元316年平阳出现蝗灾,民流者”,石勒即派兵屯并州招纳,“民归之者二十万户。”
这一措施,有利于恢复生产,增加税赋,扩大兵源,巩固封建统治。
二、劝课农桑,减轻剥削。
石勒年少时躬耕陇亩,懂农耕的艰难,知农业的重要。因此称王后,下令鼓励生产,《石勒载记》记载:
“以右散骑常侍霍浩为劝农大夫,与典农使者朱表,典劝都尉陆充等,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
针对当时北方因长期战乱,耕稼失时,粮食短缺的现实,石勒下令:
“重制禁酿”,“郊祀宗庙,皆以醴酒,行之数年,无复酿者。”
击灭王浚后,又令“下州郡阅实人口”,规定每户每年交绢二匹,租二斛。这和西晋占田制下农户每年输租四斛、绢三匹、绵三斤的负担相比,是大大减轻了。
第三,制定律令,以法治国。
张宾劝石勒称帝建国时,石勒下书指出:
“今大乱之后,律令滋烦,其集采律令之要,为实行条制。于是,命法曹令史贯志,造《辛亥制度》五千文”,
在其辖区内执行。石勒称帝后,又制定若干仪注,如命令程机等撰《上党国志》,傅彪等撰《大将军起居注》,石泰等撰《大单于志》等。从此,典章初具,礼仪始行,
“朝会常以天子礼乐飨其群下,威仪冠冕,从容可观矣。”
第四、任人唯贤,网罗人才。
谋士张宾是赵郡名士,博涉经史,才华横溢,豁达大度,自谓不亚于子房(指西汉时张良),惜不遇汉高祖。后见到石勒,对亲近人说:“独胡将军可共成大事”。于是,提剑至军门,大呼请见,被石勒引为谋主。得张宾后,石勒对他言听计从,十分信任。《晋书·石勒载记下》说:张宾
“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甚业,皆宾之勋也。”
张宾死时,石勤大悲哭吊他说:“天欲不成吾事邪。何夺吾右侯之早也!”对于其他汉族的士人,石勒也广为收罗,量才任用,如以裴宪为从事中郎,傅畅为参军,杜巖为经学祭酒,续成、庾景为德学祭酒,任播、崔濬为史学祭酒等。
综上述可见,石勒是十六国前期一位有胆有识的历史人物。他出自基层,由羯族奴隶而变成封建帝王,这个故事本身就带有浓厚的传奇性。从汉民族的角度出发歌颂祖逖、刘琨抗击石勤的斗争是爱国活动,这是完全应该的。但也不能因石勒是少数民族就贬低甚至否定他的业绩。用历史的观点考察石勒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不愧为是羯族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的封建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的军事活动具有掠虏的一面,有落后性,他推行的政策也有某些失误之处。但那是支流,他一生活动的主流是应当肯定的。
后赵的灭亡
公元333年(咸和八年),石勒病死。其子石弘继位,但很快就被石虎(石勒的侄子)废杀。石虎夺取政权,自立为帝。石虎和石勒相比,差之千里。他为人残忍贪暴,杀数成性。早在少年时期,就横行军中,常以弹丸弹人取乐,成为军中一害。石勒病危时,老臣徐光等曾劝石勒除掉石虎,以绝后患。但石勒认为石虎过去立有战功,况天下未平,不可诛杀佐命功臣。结果,石勒一死,石虎就杀其嗣而夺权,迁都邺,改元建武,当上了皇帝。
石虎上台后,为一已之乐,就大兴土木,征发民工十六万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北,“广长数十里”,“以烛夜作,致数万人被折磨而死。他还“猎车千乘,养兽万里,夺人妻女,十万盈宫”,可谓荒淫之极。为扩大地盘,他又穷兵赎武,四处征伐,无休止地役使人民,规定:“征土五人,车一乘,牛二头,米各十五斛,绢十匹,调不办者以斩论”,结果,搞得
“百姓穷窘,鬻子以充军制,犹不能赴,自经于道路,死者相望,而求发无已。”
石虎的暴政,导致后赵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国势日衰。不久,冉魏代兴,石勒建立的基业被石虎及其诸子所葬送。
结束语
《晋书石季龙载记》有一段评论,说石勒
“奇谟间发,猛气横飞,远嗤魏武,则风情慷慨;近答刘琨,则音词倜傥……于是跨燕赵,并吞韩魏,杖奇材而窃徽号,拥旧都而抗王室,褫裘,袭冠带,释甲胄,开庠序,邻敌惧威而献款,绝城承风而纳贡,则古之为国,以加诸!虽日凶残,亦一时杰也。而托授所非,贻厥无谋,身陨嗣灭,业归携养,斯乃知人之閣焉。”
这段文字,对后赵的成败兴衰,提出了颇有见地的看法,总结了值得注意的历史教训。它告诉我们:创业固不易,守业也很难,而选择好继承人,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否则,将会功败垂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