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尼姑是如何解决生理问题的?真相让人难以启齿,无法言语
情欲是每个人内心都会有的一种心理,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中对于“性”这个问题是比较隐晦的,人们的思想保守,对于这一问题也是避讳不谈的。其实,正确的引导还是有必要的,毕竟这也是人性“黑暗”的一面,没有人能够避开。
没有情欲之事就没有生物的繁衍,传宗接代只是一个代名词,为的是能够将这件事含蓄的放在“桌面”上。所以说,人的七情六欲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太封锁人们的思想。如今的中国已经是逐渐走向了开放和前卫的道路上。
众所周知,佛家主张戒掉欲望,六根净出,看破红尘。但是在古代的经济条件下,一般进去寺庙出家的和尚们大部分都是吃不起饭,像朱元璋等就是因为活命才进的寺院。佛教普渡众生,来者不拒。女性也是可以去出家的,但是不叫和尚,而是尼姑。
而一些弟子们情欲不净,那么这些人心里在有了这种想法后会去怎么解决的?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尼姑们一般情欲不尽时,他们在入庙的时候会蓄发,等到一定的时间后选择嫁人。像武则天、杨贵妃等都是这样的。
唐朝是开放的,根据唐朝秘史记载,曾在杭州西湖河畔有一座尼姑庵,而在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和尚庙。经常会有尼姑和和尚去挑水的时候嬉戏,时间长了两人就开始慢慢的约会。日子长了,大家产生了情愫,就会去破了戒规。
这件事演化到最后越来越严重,甚至有和尚直接来尼姑庵找这些尼姑们。为了方便,尼姑庵里便直接设立了“贵宾室”,主要就是去接待这些和尚的。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并不代表是所有的尼姑、和尚。
清末一尼姑还俗下嫁给大22岁的丈夫,生下一子成大名鼎鼎的人物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是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非常的保守,尤其是对于女子更加的苛刻。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女子的地位非常的低下,古代是典型的男权社会,女子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三从四德,出嫁从夫。但是在近代有这样的一个女子,她的一生经历了丧父、丧子、丧夫之痛,身边人都说她是克星,将她逼近了绝境,这名女子无奈只能落发为尼,原本斩断红尘,但是后来还是还俗嫁人了,并且生下了一个孩子家喻户晓,下面跟着书生一起来看看这个一生传奇的女子。
这名女子叫做王采玉,王采玉是浙江奉化市嵊县葛竹村人,1863年生。王采玉的父亲小的时候接受到教育,加上为人非常的精明能干,有做生意的头脑,在当地做起了一些小生意,家长生活也算是比较好的。所以王采玉即使是农村姑娘,但是从小还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并且父亲对于王采玉的教育非常的重视,还给王采玉请来了先生教她读书写字,王采玉天资聪颖,对读书写字也非常的感兴趣,闲来王采玉也在家中做女红刺绣,对这方面也很擅长。
但是好景不长,这种锦衣玉食的生活在王采玉19岁的似乎戛然截止了。父亲因为破产而失业,因为承受不住打击,在1822年的时候就病逝了,家中的顶梁柱倒下了以后,王家很快就没落了。家中的生活变得很是拮据,经历了家庭的变故以后,王采玉心中也是悲痛万分,但是家中还有母亲以及两个弟弟,王采玉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必须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就这样,年仅19岁的王采玉靠着整天帮人缝补衣服来贴补家用,勉强够家人吃喝。
即使这样家中生活还是非常的拮据,正在这个时候,王采玉的母亲为王采玉说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当地一竺姓男子,家中条件也还算不错,王采玉的母亲想着女儿嫁给这样的人家平时可以帮帮家里,家中情况也会好过一些。王采玉即使不喜欢这个男子,但是没有办法还是听从了母亲的命令嫁了过去。
竺某对王采玉也是非常的满意,因为王采玉不仅长相出众,并且还很聪明能干,两人婚后过得也还算美满。但是谁知道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这个竺某的本性就完全露了出来,竺某根本就不像刚开始那般的谦谦君子,而是一个性格非常暴躁的人。平常随便的一个小事情,竺某都会暴跳如雷,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殴打王采玉。
王采玉每日忍受着丈夫的这种暴躁的脾气非常痛苦,但是因为不让母亲失望,王采玉只能默默的忍受这一切。终于在婚后第二年,王采玉生下了一个儿子,竺家非常的开心,丈夫对王采玉的态度也好了很多,不再动不动发脾气。但是谁知道,孩子生下来身体就比较弱,生下来不过三个月的时间儿子就因突发急症去世了。王采玉经历了丧子之痛每日都活在痛苦中,丈夫将失去孩子的痛苦发泄在王采玉的身上,又开始恢复了本性,整日脾气都很暴躁,动不动就对王采玉拳打脚踢。
这样的生活又过了一段事情,丈夫竺某患上传染病,不治身亡。就这短短的一段时间,王采玉先后经历了丧子丧夫之痛,每日精神恍惚。但是面对这样可怜的女子,身边人没有任何的善意,大家都在背后议论王采玉,说她面相刻薄,身边人都是被王采玉克死的。婆家也容不下王采玉,觉得是王采玉害死了他们的儿子,王采玉只好回到家中和母亲生活。
王采玉虽然嫁的地方是隔壁村,但是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回到娘家的王采玉还是能听到村里面人说自己是“克夫克子”。王采玉本身因为经历了这些变故就非常伤心,身边人还这样议论自己,王采玉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于是就想着斩断红尘,遁入空门。
她知道自己的这个想法母亲不会同意,但是王采玉对这个尘世间的事情已经没有什么流连的了,于是就偷偷的去了附近的尼姑庵中,和首事说了自己的遭遇,首事听了以后,对王采玉深感同情,也同意了王采玉想要遁入空门的请求。王采玉的母亲听到了王采玉想要落发为尼的事情以后,就赶紧来到尼姑庵中,但是王采玉心意已决,不管母亲如何劝导,王采玉都没有动摇自己的想法。王采玉的母亲只好要求王采玉带发修行,不要剃发,这样以后还有还俗的机会,王采玉想着只要母亲不阻止自己怎样都行,也就同意了。
王采玉斩断红尘以后,每天吃斋念佛,仿佛将当初的那些前尘旧事全部都给忘记了,内心非常的平静。在尼姑庵里面,大家都是斩断红尘的修行之人,没有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也不会有人在背后说自己的闲话,她对在尼姑庵中的生活非常的满意,已经有了在庵中度过自己往后余生的想法,这一年的王采玉只有22岁,但是已经看破红尘。
但是可能一切在冥冥之中都有定数,王采玉可能注定了会和蒋家结缘。一天,王采玉的堂哥来到尼姑庵中,他告诉王采玉自己的老板也是和王采玉一样,经历了丧妻丧子之痛,听到王采玉的经历以后,觉得同病相怜,想要和王采玉一起携手走过余生。王采玉在尼姑庵中内心早已平静下来,想到了经常来庵中看望自己的母亲,于是就同意了,最终还俗和泰盐铺的老板蒋肇聪成婚。
两人结婚以后周边人的议论声又出现了,因为蒋肇聪并不是一个年轻人,他比王采玉要大22岁,是典型的老夫少妻组合,加上两人都是再婚重组,所以周边人都非常不看好。但是两人的经历却非常的相似,都是丧子丧偶,同命相连,婚后不仅没出现矛盾,感情还非常好,彼此惺惺相惜。两人婚后第二年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蒋中正,也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蒋介石。
王采玉因为从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是王采玉还是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她对儿子的教育非常的上心,后来还将儿子送到了日本学习新思想,也正是因为母亲王采玉的悉心教导,蒋介石才会有后来的作为。
王采玉的一生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但是她并没有选择放弃生活,而是从容面对,王采玉在逆境中的顽强奋斗,堪称封建社会中万千女性的楷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