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在朝鲜前线打仗,主席让他立刻回国,打响另一场战争
1952年6月,正在朝鲜前线担任中国志愿军代司令的陈赓,突然接到国内的一纸调令,让他立刻回国。
什么事这么紧急呢?陈赓回国后才知道,原来是主席准备让他担任刚刚组建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
原来,就在抗美援朝如火如荼的时候,国内也开始打响了另一场战争,就是军事院校的建设,比如刘伯承就奉命创建了南京军事学院。
1952年3月26日,主席又批准了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计划,因为校址选定在哈尔滨,因此又称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
那么,谁来担任院长呢?主席遍览诸将,最后把目光放在了陈赓的身上。
陈赓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军事才华极高,而且很善于培养人才,因此,由他来担任院长,是非常合适的。
陈赓上任后,立刻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工作,但是,陈赓很快就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当时,我党有一套严格的审核制度,保障了革命队伍的纯洁性,但有时也对一些党外人士的任用产生了一些障碍,尤其是在高等科研院校,很多高级知识分子都有阶级出身、国外求学、国民党阵营供职等历史问题,如何来任用他们,非常考验学校领导的能力。
陈赓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了能顺利任用这些优秀人才,陈赓什么办法都用尽了,甚至有一次顶住层层压力,保下了一个死刑犯,下面就来说说这个故事。
在军事科研项目中,对各类武器的发射弹道力学的研究是一门基础学科,这方面的人才尤其重要,但在当时,这类人才大多数都具有在国民党相关机构供职的背景。
沈毅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此人曾留学法国,学习弹道力学,是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枪炮专家,回国后就被国民党兵工署重用,担任过第三战区少将专员,后来随部队在东北起义。
本来,我党对起义人员大多都是既往不咎的,这个沈毅之后还被批准进入了国家民航总局,但没有想到,沈毅后来又被发现有重大贪污问题,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
对这样的“死刑犯”,基本上是没有人会再用他了,但是陈赓认为,这个人虽然有罪,但他的知识无罪,在国家急需人才的时候,应当酌情考虑让他用自己的知识为自己的罪行偿赎。
因此,陈赓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亲自找到董必武“捞人”,改为“监外执行”。
董必武也有爱才之心,就批准了陈赓的请求。
沈毅来到哈军工后,陈赓给他安排了一间办公室,鼓励他放下包袱,用平生所学为国家做贡献,戴罪立功。
对这样的“再造之恩”,沈毅自然也是万分感激,决心用实际行动报答陈赓的知遇之恩、救命之恩。
可是没过多久,就有人在陈赓面前告了沈毅一状,说这个家伙不思悔改,晚上经常酗酒。
陈赓一听,非常生气,但转念一想,又觉得有些蹊跷,于是就在一天夜里亲自去查看。
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陈赓来到沈毅居住的小平房内,看到屋里堆满了书籍、学术资料,沈毅正低着头在纸上计算,桌上还放着一瓶打开的酒,屋里有一股浓浓的酒味儿。
沈毅见陈赓来访,慌忙站起身来迎接。
陈赓见他脸色憔悴,关切地问他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沈毅连忙回答说,一切顺利,没有困难。
这时,陈赓突然感觉屋内竟然和室外一样,寒冷彻骨,一丝暖意都没有,就问:“屋里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炉子取暖?”
沈毅指着满屋子的资料,说:“您看,这些资料都是国内仅有的珍贵资料,我要是生火,一不留神着了火,我一个戴罪的犯人死了没关系,这些宝贵资料要是没了,我罪过就更大了!再说,暖和了人容易困,我这样冷清点,也能保持头脑清醒,多为国家做点事。”
陈赓听后,非常感动,又关切地说:“那也要注意自己的健康啊,东北太冷了,要是冻坏了身体,就什么也做不成了。”
沈毅笑笑,一指酒瓶子,说:“校长放心,我不会冻坏的,冷了就喝两口酒,就暖和些了。”
陈赓这才恍然大悟,顿时觉得眼睛一热,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陈赓紧紧地握了握沈毅的手,什么也没有说,就低头走了。
第二天,陈赓把学院政治部的干部叫去,颁布了一个命令:把沈毅和好几个住在简陋平房里的知识分子的“办公室”,立即搬到宽敞明亮又有暖气的办公大楼!
政治部主任说:“我们没有那么多空房间啊!”
陈赓说:“好办,把我的办公室搬到平房,还有你们政治部的,也都搬过去。”
政治部主任苦着脸说:“校长,那些老干部会有意见的……”
陈赓打断他的话,说:“谁有意见,就让他来我办公室说,我随时恭候。”
就这样,陈赓把许多校机关办公室都搬到了平房,而那些有着这样那样“历史问题”的教授专家们,都搬进了温暖明亮的办公大楼,感动得大家热泪盈眶。
正是在陈赓将军的无私奉献之下,让哈军工迅速成长起来,尤其是师资力量,得到了空前壮大,为我军培养了无数军工人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