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中美如果发生冷战 绝大部分德国人的选择竟然是...
德国《焦点》周刊29日报道称,最新的民调发现,拜登当选改变德国人对美国的看法,出现“亲美疏中”倾向。
调查还发现,德国人对于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持悲观态度,40%的受访者认为,中美对峙局面有可能会演变为一场冷战。在被问及“如果中美之间真的爆发新冷战,德国应该站在哪一边”?82%的受访者认为,德国最好保持中立。
《焦点》周刊称,最新的民调没有重现4月份调查出现的“亲中疏美”现象。
当时,受访者在回答“德国应该与美国还是中国保持更紧密的关系”问题时,选择美国的比例为37%,与选择中国的比例(36%)几乎持平。
最新的调查中,认为与中国保持紧密合作比美国更加重要的比例为27%,认为美国更重要的比例为56%。
调查还发现,德国人对美国的看法非常矛盾,希望中夹杂着不信任。78%的受访者认为,拜登上任后,德美关系应该会逐步回到正常轨道。
另一方面,5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信任程度减弱;半数德国人还认为,不管是德国还是整个欧洲,都应该减少对于美国的依赖性。
“德国之声”称,科尔伯基金会的出版物《柏林脉搏》最新一期研究了中美之间发生“新冷战”的可能性。
调查显示,40%的德国受访者认为,中美对峙局面有可能会演变为一场冷战;回答不太可能的比例为42%。2019年的调查显示,35%的受访者认为中美可能发生“新冷战”,48%认为不可能。
此外,受西方媒体宣传影响,46%的德国受访者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持中立态度,43%持负面看法,10%的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作者:刺客
相对于美国盟友而言,特朗普在选举中失利即将下台,对他们就是一种解脱。毕竟,拜登延续奥巴马时代重视盟友关系的对外政策,让盟友可能不用在中美中间选边站。所以,德国的决策者开始寻思如何利用中美矛盾,从中捞取好处了。
德国近期在讨好美国方面,甚至到了一种让人瞧不起的地步。日前,德国防长卡伦鲍尔公开表示,如果没有美国的军事保护,德国和欧洲将无法保护自己,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实。
同时,卡伦鲍尔还向拜登做出承诺,称“欧洲应该担负更多防卫费用,德国也将承担北约10%的运营成本”。
在讨好美国的同时,德国近期在对华政策方面,更是与美国保持同步。德国总理默克尔此前鼓励国内企业开辟新市场,以减少对中国市场依赖。卡伦鲍尔更是协助美国渲染“中国威胁论”,并承诺将派遣军舰前往印度洋,参与美印等国的联合军演。
德国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欧洲比较极端的反华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发生政权更迭、盟友可能不用再和此前一样被要求选边站的情况下,德国的对华政策做出如此令人意外的转变,到底是出于何种考量呢?
事实上,德国这段时间的反华行为似乎有点假。在柏林政客连续发表反华言论的同时,德国却仍然紧盯着中国的市场不放。卡伦鲍尔在宣称派遣军舰前往印度洋的同时,非但没有提及在南海“航行自由”的问题,同时还声称“中国是德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我们有牢固的经济联系,这符合双方的利益”。
另外,德国外长马斯日前也表示,欧美之间应该是联盟关系,而不是追随的关系。德国希望美国在对中国采取行动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德国的利益,因为不符合德国利益的事情,柏林会拒绝和反对美国对华的一些攻击性做法。
马斯还表示,德国反对经济上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脱钩”计划,因为德国还想要继续进行在华业务。德国希望的是“为建立针对中国的经济制衡进行合作”,而不是“冷战”损害到德国的利益。
当然,德国不愿意继续追随美国针对中国的攻击性行动,并不意味着这个老牌欧洲国家就会放弃对中国的对抗思维。但柏林意识到与中国的对抗,会损害到德国的切身利益。
毕竟,这些西方国家被所谓的“共同价值观”所禁锢,根本就无法与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中国坦诚相见的。所以,中国跟这样的西方国家打交道,仅仅只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永远别指望他们能够能够将中国当成自己人。
与此同时,德国与美国虽然拥有所谓“共同价值观”,但双方利益问题上所产生的矛盾和摩擦,也注定他们的“友谊”也仅仅只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谁也别指望谁能够与自己存在真正的友谊。
所以,德国可以出于“价值观”考量反华并向美国摇尾巴,同时也可以出于利益考量反美并向中国摇尾巴。
所以,在德国防长一再向美国抛媚眼的同时,德国联邦政府却计划投入30亿欧元,用于扶持电动汽车行业发展。鉴于柏林此举需要进口大量中国太阳能电池、以及其他零配件产品,因此《经济周刊》在报道中声称“中国还将成为一个大赢家”。这倒说明一个问题,德国之前一系列的反华行径,现在看来更像是在糊弄美国的一种手段而已。
众所周知,拜登所制定的对华战略中,联合盟友组团在包括军事和经贸等领域上制衡中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刚刚对美国大献殷勤的德国,却与中国展开更大规模的商业合作,无疑就是在打了拜登对华战略一记耳光。
由此可见,特朗普选举失利后,德国在中美之间重新处于一种哪儿有利就往哪儿凑的中间状态。在安全方面需要美国保护的时候,就捡起所谓“价值观”与美国站一边;在经贸领域上需要中国帮助的时候,柏林则毫不客气地就给了美国一巴掌。
文/旅行(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人来人往满是善意,幸福的事会渐渐不期而遇。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论是综合国力、国际地位,还是国人的生活质量,都得到“质”的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提升,不仅是量变向质变发展,同时期基建技术也在不断创新。除了使用大型盾构机等大型设备,中国工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开凿隧道,将一条高速公路打通;也可以在2小时内,将一座大桥拆除……这些都是外国做不到的,这就是中国速度!
快速发展的中国基础设施修建事业,让中国在世界上拥有“基建狂魔”的称号,江河湖海、高山峡谷、雪域高原、荒漠戈壁,被中国人一次又一次的征服,每一次亲眼看到这样的场景时,都忍不住流下泪水。
这是中国人征服自然的痕迹,这是中国人不服输的精神,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之,中国基建有一个优势不容置疑,那就是中国基建效率世界第一。就拿疫情期间的火神山医院建设来说,短短几天这座医院便拔地而起,并且成功投入使用,中国基建项目又一次让各国感到了震撼!不过,中国隧道3年才挖4米是怎么回事?印度得知此消息后忍不住嘲笑我们,而德国专家却竖起了大拇指。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便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而且水资源分布极其不均,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大致将我国分成两个部分,水资源分布呈现两个极端。对于水资源总量极少的西北地区来说,缺水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很多行业的发展都受到了桎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启动了一个极其宏伟的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说在世界上是首创,其他国家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南水北调,顾名思义是通过修建一条连接南北方的隧道,将南方水资源运往北方。该项目理论上确实可以,可真实施起来谁也没把握,毕竟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尝试过。果不其然,我们在修建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在过去3年里,我国仅仅向前挖洞了4米深度,引发了一些邻国的嘲笑。
要知道,在水下挖掘的施工难度远远比地面上难度大很多,尤其是此次施工地点位于黄河地区。
黄河虽然为我们的“母亲河”,却含有大量的泥沙,而且地质非常松软,一不小心就会导致整个隧道的坍塌,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了解这些之后,你还觉得3年挖4米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一些无知的人才会觉得这是一个笑话,真正的行家赞誉还来不及。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在享受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巨大便利时,也应该时刻铭记为此奋斗的工程师们,使他们让世界看到中国,看到中国基建技术的成熟,也让世界为中国点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