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上过军校,几乎没有摸过枪,毛主席为何成为卓越的军事家?
今天是毛主席诞辰127周年,谨以此文纪念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领袖毛主席。
毛主席的一生波澜壮阔,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创党,建军,开国。他的思想照耀千秋,一直指引着中国人民前进。
毛主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凭借独特的智慧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创造了战争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
就连西方最推崇的军事家拿破仑也无法与之抗衡,无论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战斗结局和军事成就均无法与毛主席比肩。
据历史上不完全统计,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亲自组织指挥和参与组织指挥的战役就达239次之多,战争之困难,条件之恶劣,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但他以超群的胆识,超常的智慧,坚韧的毅力和坚定的信仰,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挽救党和军队,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历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可是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没有上过一天军校,几乎不会使用枪,为什么他这么会打仗?这与毛主席早年的经历和他自己超强的学习和个人成长有关。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军事上毛主席主要有哪些著名的成就。
01. 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多次拯救红军。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江西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10月,毛泽东发表来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他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指出实行这种"工农武装割据"的意义和经验,回答了党内和红军内部有人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他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时红军面临的现状非常困难,毛主席的这些文章从根本上上解决了很多人的思想问题。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过程中,毛主席总结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党指挥枪"等基本建军理论。第一次提出了红军和农民直接要有融洽的军民关系、官和兵要有和谐民主的官兵关系。“人民子弟兵”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出。
02. 发表《论持久战》,领导中国全面抗战
毛主席发表的《论持久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纲领,也是当时中国国内党派中唯一正确的抗日路线。在《论持久战》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枪口一致对外。
国民党因为党内各个利益集团的纷争,无法实施全民抗战、全面抗战。很多时候都是内部互相斗争,思想不统一。有的人积极抗战,有的人消极抗战。以至于后期战斗力越来越低,日军投降前还能狠揍国民党军队。
甚至在抗战初期,蒋介石还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思想,毛主席针对当时的现状,积极组织抗日力量,号召大家一起抵抗日本侵略者。
当然我们也非常肯定国民党军队中很多爱国的仁人志士对抗战做出的重大贡献。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从一开始思想上就是高度统一,集中所有力量,发动群众、坚决打击日寇、到敌人后方去。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全面的抗战胜利。
03. 解放全中国,实民族独立。
抗战结束后,毛主席深知普通大众需要和平,热爱和平,这也是他最大的愿望。毛主席本着和平建国的原则去重庆与国民党蒋介石谈判,在很多问题上做出了重大的让步,最终签订了双十协定。
但是以蒋介石偏偏喜欢搞独裁,国民党公然撕毁协议,对解放区发动进攻和战争,毛主席对解放区军民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同时他指挥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不断打击敌人。
解放战争初期,共产党的军队只有127万左右,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没有人看好共产党能够获胜。经过三年多的斗争,解放军共歼灭了800多万国民党军队,共产党是小米加步枪,国民党是全美机械化装备。解放战争是毛主席指挥的有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系列战役。
04.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提出打造现代化军队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将战火一直烧到了鸭绿江边,形势岌岌可危。毛主席力排众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以彭德怀为司令的人民志愿军跨国鸭绿江,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世界上第一军事强国美国带领的联合国军,逼迫美军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第一境外作战的重大胜利,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打出了中华民族的气势。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的情况下,中国能够取得胜利,除了彭德怀超强的临场指挥能力,很多程度上也是受益于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朝鲜战争的胜利,意味着着帝国主义在中国人家门口架起大炮就能干涉中国内政的历史,彻底终结了。
同时,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我们的装备与美军相差太大,这个胜利是全体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毛主席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现代化的军队,没有更好地装备,解放军战斗力就无法增强。于是毛主席领导建设了空军、海军和陆军的各种技术兵种。毛主席也是我军第一个提出军队现代化的军事家,对我军后期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主席的军事才能不管是从理论上到实践上都是无与伦比的。他的军事实思想,指挥才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何毛主席从没上过军校,几乎没有摸过枪,但是这么会打仗呢?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 毛主席早年的基层从军经历对他影响深远
这个道理其实和我们工厂上班的领导类似,我们会发现,那些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领导往往做的更加出色,因为长期的一线工作经历让他知道企业真正的问题在哪里,企业在哪些地方改善可以做出更好的业绩。那些没有基层经历的领导往往会逊色一些。
毛主席18岁就去参军,在湘军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师标第一营左队,当上了一名列兵。
毛主席在湘军,与其说是参军入伍打仗,不如说是一场体验生活、社会实践调研,因为他所干的活不是在一些与敌人搏斗,更偏向于后勤类的工作。
毛主席在湘军中当的是列兵,但是他帮战友们写信,算账,还与班长一起搞军事民主,这段经历,对毛主席后来的军事指挥才能提高,很有益处,他深刻地体会到官兵平等是多么的重要,这些体会么有在基层待过,是不可能有切身体会的。
毛主席18岁时当过兵,深刻的知道普通士兵的真实想法,所以当他在指挥红军八路军的时候,总是能够从基层士兵的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多政策都考虑了最广大普通士兵的要求,这样的统帅谁不想去追随,这样的统帅谁不愿意效力?
同时,基层经历让毛主席针对性的提出了很多改造旧军队、打造人民军队的建军思想。毛主席推行官兵平等,对于领导他们不会有特别的称谓,士兵不必对领导毕恭毕敬,充分发扬民主的精神。
他们强调官民平等,军官叫做"指挥员",士兵叫做"战斗员",大家都是革命队伍的一员,革命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毛主席的基层从军生涯,让他建立的人民军队从一开始就善于总结,毛主席本人和所有的士兵都是一边学习,一边打仗。实事求是,畅所欲言这样的部队提升也是非常快的。
2, 学习马克思主义,但是不照搬照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很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革命人士,都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将国外的一套全面运用在中国。但是他们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而毛主席高瞻远瞩,毛主席的马列主义,是接地气的马列主义,是土味马列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
比如说,中央苏区建立时,很多人特别喜欢苏维埃这个词语,这是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但是要知道,中国当时闹革命的全部都是一些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哪里知道这么“文绉绉”的名字,这些人都是受到地主的压迫,长期的底层农民。
针对这一现象,而毛主席直接提出了一个"工农代表会",广大工农群众一看就懂了。后来在延安毛主席搞整风运动,也是为了纠正党内军内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从整风运动开始,毛主席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了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主流。
还有,共产党建党初期,很多人都学习苏联的经验,认为应该要夺取中国的大城市,才能革命正确,但是毛主席知道这个在中国完全行不通,于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唯一革命成功的道路。也是毛主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结合的有一个创举。这些也都运用到后面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3, 毛主席对中国社会历史有细致的调查和独到的简介。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从哪里来,从社会实践中来。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是在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没有一个是通过照搬照抄过来的,毛主席军事思想的背后,则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深刻理解的结果,没有这样的理解就没有这样优秀的智慧结晶。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立于“遵义会议”,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党的核心是五大书记,分别是: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不难发现,毛主席竟然是唯一一个没有留洋经历的人。
当然并不是否定留洋经历,当时党内很多人都在流行学习和模仿习西方科技和文化时,毛主席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社会调研,深入到群众一心,到最普通的群众那里了解民间疾苦,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后面也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充分的调查和理解民生,才能做出对老百姓最适合的决策
4,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毛主席心胸宽阔,敢于听不同意见
无论是抗战8年,还是解放战争3年,毛主席很少在作战一线指挥部队,他一直都在延安或者西柏坡的土窑洞土房子里。这就好比我们上班的领导整天都不和你在一起,时间长了你会觉得你的领导根本不了解你,根本没有办法帮助到你,久而久之就是后面的不满和决裂。这个时候如何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也是非常有艺术的,也是考验一个人能力和格局的时候。
毛主席了解前方战况,主要依靠两个途径。第一,电报。第二,电话。这就意味着,毛主席实际上没有办法亲眼看到当时的战况,是实打实的“遥控指挥”,这对一个人的军事指挥能力是有很大考验的。很少有人能做到尽善尽美。
但是,我们的毛主席不仅指挥能恰如其分的指挥,并且还能指挥的很好,能非常好地处理与前线指挥员的关系。甚至在千里之外帮助前方指挥官做出了最好的战略选择。真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毛主席心胸宽阔,能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
我们知道的粟裕,三年游击战争音讯全无,根本不知道他的能力和才华,基本可以算是一个边缘人物,但是抗日战争初期崭露头角,毛主席慧眼识英雄,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个人才。
但我们都知道,是人才都会有自己的个性。一般的领导都会去不停地打压下属。但是毛主席不会,在合作初期,粟裕对毛主席的指挥并不完全认同。比如说解放战争初期,毛主席要求粟裕带领华中野战军到淮南地区打游击,通过外线作战牵制敌人力量,这是典型的游击战思维。
但是,粟裕提出不了同意见,并且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最后,毛主席与粟裕当面交谈,最终妥协,让粟裕内线歼敌后再转外线,这才有了苏中七战七捷。后来又有两次,面对粟裕这样的优秀指挥员的否定,毛主席能够以博大的胸怀接受不同意见,认可前线自己的决定。因为毛主席深刻的知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毛主席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战争和战机稍纵即逝,最高指挥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符合实际的决定。战争结束后,大家可以坐下来总结经验和教训。
比如在辽沈战役中,林彪坚决先打长春,毛主席只能认可,当林彪打长春受挫后改打锦州,这个时候毛主席不是一味地去处罚林彪,而是想好怎么打接下来的战争。毛主席对林彪后来打锦州的做法表示欣慰并且与他探讨如何进行排兵布阵和作战。伟人就是伟人,胸襟宽阔,就事论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