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中国“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出现印尼海域,意味着什么?
美国《大众机械》网站报道,2020年12月20日,印尼渔民在印尼南部的塞拉达群岛发现了一架疑似中国生产的水下无人滑翔机,印尼媒体报道称,这架水下无人机具有鱼雷形的主体,并带有一对朝向中心安装的机翼和垂直尾翼。其主体长度不到7.4英尺(不包括尾部的长天线或传感器),其头部似乎也安装有某种传感器阵列。
报道称,这个水下无人机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高度相似。“海翼”号曾经在2016首届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博览会上进行过公开展示。“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完全是由我国自主研发。从2007年开始研制,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研制成功,在2017年3月的试验中打破了之前由美国创下的最大下潜深度的纪录。中国科学院称,“海翼”号的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打破了美国之前保持的5170米的世界纪录。
“海翼”号身长2米,直径0.22米,翼展1.2米,重约65千克,最大下潜深度1200米,续航力大于1000公里。同一般水下机器人相比,它不仅外形看起来酷似“滑翔机”,运动方式也像滑翔机,“海翼”号的尾部并没有安装作为推进装置的螺旋桨和喷水器,而是在“肚子”里安装有一个类似“鱼鳔”的油囊,通过吸油和排油改变自身浮力,同时借助于机翼和改变自身重心即可提供前进动力,这也造成了它的“步伐”比较奇特,它在水下航行时的轨迹并非直线,而是沿着像海豚游弋时的“之”字形轨迹向前航行。正是由于它这种奇特的推进方式,使得前进过程中能源消耗极小,只在调整净浮力和姿态角时消耗少量能源,并且具有效率高、续航力大的特点。虽然水下“滑翔机”的航行速度较慢,但其制造成本和维护费用低、可重复使用、并可大量投放等特点,满足了长时间、大范围海洋探索的需要。
“海翼”号搭载了各种传感器的水下“滑翔机”可以大范围地观测和获取海水的各种等信息,对开发海洋资源、预防灾害等都有重要作用。同时,水下“滑翔机”滑翔时由于无动力推进噪音极低,这个重要的特点使得其在军事上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美国《大众机械》网站评论称,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计划在远离中国海岸线的地方越来越多地投射力量,拥有各种关键水路的最新海图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水面舰艇固然是海军舰队的核心,但它们要发挥战斗力,还需要搭配精确的水文数据,了解水下作战环境。尤其是南海水域的洋流变化莫测,水文环境变化复杂。要获得更为精确的海域战场信息,需要大范围、长期的海域环境调查与研究。如果美国与中国在南海发生摩擦,主战场就在这片水域,那么谁对该水域作战环境了解愈透彻,谁就能占“地利之便”,主导战场,因此无人潜航器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美国海军就曾经在南海海域投放了大量的无人潜航器。此前新闻屡屡报道中国渔民捕获美国无人潜航器的消息。据有关资料显示,美无人潜航器2020年可能达到1000套左右,2025年可能达到2000套左右。在无人潜航器方面,他们将重点放在发展巨型、滑翔型、仿生型等自主无人潜航器。除此之外,美国还利用大量的无人潜航器同水下被动声纳节点相结合,建立了监控重点海域的“近海持久监视系统”、“深海监视网”等水下情报系统,形成了一整套立体的反潜网络。
除此之外,美国海军正在加紧研发新一代水下无人潜航器,它不光可以进行电子侦察和情报传递,还可以监听水面和水下通信,侦察和传输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而且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这种无人潜航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海底侦察兵”,一种未来水下作战的“全能战士”即将出现。
中国在这个领域也并不落后。1986年,中国研制出首台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从2010年开始,中国水下机器人发展迅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7000米级海试中打破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接着无人系列的“潜龙一号”和“潜龙二号”也先后面世。
此次疑似“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出现在印尼海域,意味着中国的水下无人潜航器也早已在南海区域展开大范围的水下探测活动,对于中国海军获得精确的水文数据和构建水下情报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