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又想恢复汉字?不会要宣布汉字也是韩国的吧
最近这段时间,韩国人又双叒叕因为“汉字存废”的这点事儿吵起来了。
事情起因是去年12月,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国民力量党金睿智在内的10名国会议员发起“中小学教育法修正案”,主张“教育用图书使用韩文书写,但为了更容易并明确表达含义,可以根据教育部长官的命令在教科书中同时使用汉字”。
不出意料,这再度遭到“韩文专用”派群体强烈反对:韩汉混用就是破坏原本平等的文字生活,汉字阻碍大韩民族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韩国小学课本标注汉字
这上纲上线的水平也是没谁了。其实关于汉字,韩国人扯皮好久了,“恢复使用汉字”早在二十多年前金大中时期就有过动议,但至今也没有任何实施落地的迹象。
实际上,汉字的存废是传统“汉字文化圈”的一个普遍而长期的社会问题。
1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的具体时间尚无定论,但肯定不会晚于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因为那时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为已经被汉帝国纳入版图,设有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已归王化。
公元前57年至公元668年,半岛上的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割据政权的官方书面文字均完全借用汉字来表达。
不过,“语言”和“文字”的搭配,往往是“原配”才顺。汉字终究是更适合汉语音韵和语法结构的,而朝鲜半岛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存在争议),和汉语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经常会遇到会写不会读的问题,所以古朝鲜的汉文普及始终微乎其微。
为了能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半岛当地人一直对汉字进行“本土化”改造,从公元7世纪的新罗开始形成一种名为“吏读”的文字系统。
顾名思义,这主要是给社会上层的官吏使用,并且是根据朝鲜半岛文化新造了许多“吏读汉字”,主要用会意、形声,完全是为朝鲜语法结构和语序、助词创造的。
比如“巭”(부/bu,意为“劳工”)、“媤”(시/si,意为“主人家”);另一种是在原有汉字的基础上,在下方添加作为尾音的偏旁而成。
此外,古代朝鲜半岛官方也经常将来自中国的书籍翻译成“吏读”。
比如《大明律直解》中有:凡奴婢殴打家长者借斩,投者皆凌逞虎死,遏失者绞。
如果用朝鲜“吏读”就是:凡奴婢家畏乙把打属在乙良,并只靳齐,致投在乙良,并只卓裂死齐,失错投害属在乙良绞死齐。
是不是懵圈了?
“乙”、“为在乙良”、“并只”、“齐”等汉字在这里并没有实义,只是作为音标记录朝鲜话的,如果你真当完整的汉语来解释,就会读得一头雾水。
这些字眼看着熟悉,可是中原的士大夫见了也会一脸懵逼,形同乱码,只有朝鲜官员自己才能认识。
但“吏读”终究在字形字义都是借用汉字,并没有脱离汉字的基本框架,绝大多数朝鲜半岛居民还是极难掌握,这就使半岛社会内部一直存在文化隔阂。
19世纪“吏读”书籍《儒胥必知》
只有极少数文化精英和士人、官吏掌握“吏读”,于是形成了文化垄断。
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底层人民要记录日常琐事,只能靠原始的结绳与简单符号,这种局面持续了好几百年,直到15世纪中叶,李氏朝鲜王朝的世宗决心解决这个难题。
世宗像
他召集了许多儒生精英推出了一套名为“训民正音”的拼音文字。字母共28个,外形据说参考了元朝通行过的“八思巴”文(存在争议),并融入了一些汉字的篆书元素,又称为“谚文”。
八思巴字母
这套文字终于可以让普通的朝鲜百姓有了能说就能写的权利,不用再担心口语和书面语匹配不上的情况。
世宗对此颇为得意,还在朝堂上公布了向全国推广谚文的计划,没曾想,朝鲜群臣和多数读书人竟然联合起来搞了个朝鲜版“公车上书”,向世宗表达了激烈的反对意见。
其中,以崔万理为首的士大夫更是痛心疾首,他愤怒地公开责难世宗:“抛弃汉字就是自甘堕落倒和夷狄为伍,更有愧于大明的恩德,朝鲜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将毁于一旦!”
世宗解释说,我这是为降低老百姓读书识字的难度啊,这样不仅不是背弃大明,反而可以向臣民普及天朝上国的教化。但这个理由显然不被群臣接受,反而遭到更大力度的回怼。
最终,全面推广的事宜不了了之,谚文长期不被朝鲜王朝主流社会接纳。
更奇葩的是,李氏王朝最著名的暴君燕山君更是发起了毁灭谚文的运动,谁敢使用谚文要被严惩甚至杀头,谚文写成的书籍几乎被毁灭殆尽,仅个别幸存让谚文免于失传。
此后,朝鲜王朝的官方文献依然为纯汉文或者“吏读”文纪录,谚文文献少得可怜。
直到清末,中国开始遭到列强的宰割,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朝鲜看到“天朝上国”被揍得鼻青脸肿,转而认为必须要完全西化方能自强,开始掀起“文明开化运动”,字母化的谚文又被捡起来了。
1897年李氏朝鲜改国名为“大韩帝国”后,国内的纯汉字文献开始消失,开始使用“汉谚混写”。
即只有用到汉字词时,才用汉字书写;语句中的固有词和表达语法结构的部分,则以谚文书写。这和日文很相似,而汉字占比一直高于日语假名。
但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后,开始强制推广日语。
因为日文中也大量存在汉字,所以日本殖民当局规定朝鲜半岛只能用假名和汉字,谚文彻底没了生存空间,处处被打压。
韩国的“日韩合并”国耻日
没曾想,这反而触动了当地人敏感的民族自尊心,被外族左右的悲情记忆不断发酵,原本写汉字是继承中华正统的自豪,也变成了屈辱,唯有使用“民族的固有文字”才是一个真正的朝鲜人。
短短几十年间,汉字被迅速污名化,原本推崇汉字的半岛上流人士也纷纷连同嫌弃假名一样嫌弃汉字,觉得汉字该进“历史的垃圾堆”。
1945年日殖政府垮台,朝鲜南北分别裂土建国后,“汉字废存”问题开始摆上台面。
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半岛
南朝鲜政权建立不久,李承晚就在1948年推出了《韩文专用法》,废除了汉字的官方文字地位,将谚文规定为官方文字——即韩文,规定政府公文必须使用韩文,不过给出了“过渡期间公文附加条款中汉字和表音字并用”的规定,同时小学还进行一些汉字教育。
而到了1970年,曾名为“高木正雄”的朴正熙上台后,立刻发表《汉字废止宣言》,禁止在小学教授汉字,实行全面实行谚文(韩文)教育的政策,仅允许在初中、高中教授900个基础汉字,而且还是选修。
朴正熙
更有甚者,连历史建筑悬挂的牌匾也被他取下来改写成“标准”韩文。
虽然朴正熙倒台后激进的汉字废止政策也宣告终结,但无法终结从1945年开始韩国人的汉字水平直线下降的趋势,到了1980年代已经开始出现只会谚文的年轻群体了。
顾名思义,这主要是给社会上层的官吏使用,并且是根据朝鲜半岛文化新造了许多“吏读汉字”,主要用会意、形声,完全是为朝鲜语法结构和语序、助词创造的。
比如“巭”(부/bu,意为“劳工”)、“媤”(시/si,意为“主人家”);另一种是在原有汉字的基础上,在下方添加作为尾音的偏旁而成。
此外,古代朝鲜半岛官方也经常将来自中国的书籍翻译成“吏读”。
比如《大明律直解》中有:凡奴婢殴打家长者借斩,投者皆凌逞虎死,遏失者绞。
如果用朝鲜“吏读”就是:凡奴婢家畏乙把打属在乙良,并只靳齐,致投在乙良,并只卓裂死齐,失错投害属在乙良绞死齐。
是不是懵圈了?
“乙”、“为在乙良”、“并只”、“齐”等汉字在这里并没有实义,只是作为音标记录朝鲜话的,如果你真当完整的汉语来解释,就会读得一头雾水。
这些字眼看着熟悉,可是中原的士大夫见了也会一脸懵逼,形同乱码,只有朝鲜官员自己才能认识。
但“吏读”终究在字形字义都是借用汉字,并没有脱离汉字的基本框架,绝大多数朝鲜半岛居民还是极难掌握,这就使半岛社会内部一直存在文化隔阂。
所以,历史上的韩国社会可以说从来就没有完整地学会过汉字系统,而今汉字甚至想在韩国恢复到80年代前的“汉韩混用”的程度都已经希望渺茫。
诚然,因为“谚文”毕竟是一种表音为主的文字体系,弃用汉字会出现一些因为同音字带来的歧义,比如防水和排水,谚文均为(방수),韩国学生学习安重根义士的时候,会以为安重根是个医生,因为谚文中“义士”和“医师”的写法都是(의사)。
刺杀伊藤博文的烈士安重根
但涉及到汉字词的主要是在法律条文等专业,从业人员往往都会专门去学习汉字,这终究只是韩国社会中的极少数上层。
汉字存废对绝大多数韩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这一点跟古代的朝鲜半岛其实没有太大差别。
在韩国军队正式场合时不时会出现汉字
说到韩国,就不能不提到朝鲜,因为他们在“汉字存废”的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而后者在废除汉字上的态度更为彻底。
金日成
于1945年就开始发出指示要求朝鲜内部出版物不许夹用汉字,随着自上而下的强制政策推行,仅仅四五年后,朝鲜境内除了古建筑碑文和牌匾外,生活中汉字彻底消失。
去韩国旅游还是能在生活中遇到汉字的,可在朝鲜就基本上看不到了。
但是,要说朝鲜人比韩国更不懂汉字,那可并非事实。
朝鲜方面其实在1960年代就恢复了汉文课,理由是“没必要日常用汉字,可因为中国、日本、南方同胞都使用汉字,所以要学习”。
朝鲜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毕业前要掌握1800个汉字,而且和韩国是选修不一样,朝鲜是必修课。
朝鲜生产的手机里,基本会预装“漢字辭典”(한자사전)、“漢字學習”(한자학습)等APP,因为朝鲜方面认为这些都属于日常必备的,可以说,汉字是朝鲜的“一外”。
另外,和韩文大量使用英文音译词不同,朝鲜文中汉字词比例依然很高。
虽然平时出现都以谚文形式,但如果试着把其中的汉字词标注出来,就会发现十分亲切。
比如,以空耳闻名的经典鬼畜素材——朝鲜新闻播报,如果将播报内容的汉字词全部还原,就是这样的画风的:
光明星3號2號機衛星發射成功!12月12日
平安北道鐵山郡
西海衛星發射場에서運搬로케트《銀河-3》를通한《光明星3》號2號機衛星의發射가成功했습니다!衛星은豫定된軌道에進入했습니다。
注:标蓝句子即空耳名场面:穷也不能穷山东。
由此可见,假如未来半岛真的要搞恢复汉字普及教育,朝鲜的底子明显强于韩国。
而同朝韩相比,越南的汉字废除真正做到了干净彻底且不留痕迹。
2
越南进入“汉字文化圈”更加久远。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征百越,将岭南大片土地并入版图并设郡县,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原文明随之传入越南(交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