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中国军人爱种菜?因为我们才是“战斗民族”
玩过“帝国时代”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兵种和属性加成,有的骑兵强大,有的步兵凶猛。
不过如果你选了中国,就会有一个团队加分:“农田食物+45”。
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军人的“种族天赋”——种菜!
看到一片荒地,便总想种点什么。
高原种,南极种,非洲种,岛礁种,就连中国人征服太空之路,也不例外……
1
每年随着冬季的到来,身处中印边境的边防战士们即将迎来一年中最苦的季节,积雪、低温和缺氧都成了“日常”。
▲荒凉寒冷的雪域高原
但最难受的,还是缺菜。
以往,边防战士只能吃菜窖中的“白菜、土豆、萝卜”老三样,这三种蔬菜便于贮藏和运输,但吃一顿两顿还行,吃时间长了,谁都受不了,吃到吐不说,也会带来营养不良,让官兵们嘴唇干裂、指甲凹陷。
▲边防军人指甲凹陷的手
在世界屋脊,各种蔬菜保鲜技术,面对大雪封山的漫长冬季,都显得力不从心。
脱水蔬菜,其实就是方便面里面那个蔬菜包,没什么味道。
冷冻蔬菜,冻着还有蔬菜的形状,化冻了就成了一滩泥。
罐头蔬菜,吃起来味道也不是那么友好。
在漫长的峰山期内,防止败血症,战士们只能嚼维生素片。
这对从小就吃菜的中国人来说,真是一种折磨。
怎么办?
想办法种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边防部队开始在温室大棚内精心栽培绿色蔬菜,不过高山高原,气温低、日照时间短,都造成种菜的一次次失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通过“小太阳”补充光源照射等手段,终于在太阳光照不足的高原大棚里种出了西瓜、西红柿、茄子等蔬菜瓜果。
不仅种成功了菜,解放军还开发了多种高原种菜黑科技。
比如种植集装箱。
在这个可移动的集装箱内,依靠营养液生长的一株株绿色蔬菜,从栽种到食用仅需30天左右,这款集装箱还具有光伏发电和储能等功能,即使无电网供电,也能为蔬菜的正常生产提供所需能量。
据报道,目前川藏兵站部已经有日光温室39栋、钢架大棚42栋、猪圈21栋、菜窖15座,
各单位蔬菜自给率达80%,猪肉自给率可达90%!
其实,哪有什么种菜天赋,不过是中国军人战天斗地的价值观。
也不存在什么天生就会的技能,说到底是中华文明数千年与土地结下的深厚情感。
但是!若有谁要阻碍我们种菜、威胁我们的菜园子,咱们也不缺飞机大炮来保护我们的菜地、鱼塘和猪圈!
谁不让我们在自家田里种菜,我们就让谁go die!
▲巴掌大的岛礁菜地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解放军发明了一种“变沙成土”的神奇粘合剂,这种“粉状植物性纤维黏合剂”只要混入沙中,就可以将“沙”改造成可种植作物的“土”,“一盘散沙”就能获得与自然土壤一样的生态力学属性,从而成为植物生长的“肥沃土”。
目前,在三沙市永兴岛白沙滩的半亩地试验田中,已经收获了小白菜、上海青、娃娃菜、茼蒿、生菜等7种蔬菜1500斤!
这意味着,守岛官兵终于可以不再依赖船运蔬菜,而是直接能从岛上种出蔬菜来,解决维生素缺乏导致的口腔溃疡、便秘等疾病。
▲沙滩变菜地
中国军人不但在自己的国土上种菜,甚至还把菜种到了国外。
随着时代发展,解放军逐渐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维和任务中。而随着解放军一同走出国门的,自然少不了“种菜”这项传统艺能。
在维和任务区,联合国的供应标准按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构建,肉类倒是管够,但蔬菜完全不能符合中国人需求,在高温炎热的环境下,中国维和军人更愿意吃上一些绿色蔬菜。
于是中国军人自己动手,在肥沃的非洲大地上开荒种菜,这农业技术直接惊掉了靠天吃饭的当地人的下巴。
除此之外,很多西域的蔬菜和瓜果,就是通过边境的军屯,一步一步传入中原的。
从此军屯制度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军人种菜的传统也这样传了下来,到了清朝也是如此。
晚清名臣左宗棠领兵新疆,实行屯田。光绪6年夏天,他给儿子写信说:“速买红萝卜子用天鹅蛋种子寄予来,以便散给各营哨,愈多愈妙。此间地脉甚厚,种蔬最妙。”
左宗棠其时年过7旬,每天早上五六点钟都要跑到菜园督看浇灌情况。据说,当时的哈密大营辟有菜园20亩,种植诸瓜菜俱全,左宗棠种菜是其“以军屯为辅、民耕为主”治军方针的体现。
人民军队诞生之后,种菜同样在人民军队的发展史也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了。
30年代末,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当时的人民军队陷入物资极度匮乏的处境。
为改变这一处境,一代伟人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窑洞前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
到了1942年,边区生产自给率就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彻底缓解了物资匮乏的问题,并将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
▲吉布提的环境恶劣
中国海军官兵来了以后,手搬岩礁、掬土捧沙,反复试种,屡死屡种,愣是把荒漠变成大绿洲,目前已经种出了黄瓜、丝瓜甚至西瓜!
然后,普通地区种菜已经不能满足中国人了。
2014年,中国南极考察中山站首次种出温室蔬菜……
▲南极菜园
2016年,神舟十一号升空,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景海鹏,在天宫二号空间站内成功种出了生菜……
▲天宫空间站的生菜
2019年,嫦娥四号着陆月球,携带了棉花、马铃薯、油菜籽等种子,2019年01月12日,棉花种子已经长出了嫩芽。
▲这是月球上长出的第一片嫩芽
果然是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不分性别职业年龄,都爱种菜。
2
中国军人种菜,不但是中国人的种族天赋,更是军种天赋了。
众所周知,中国人对种地的痴迷和专注大概是世所无双的,无论是在自己的国土上,还是在异国他乡,都能见到中国人种地的身影。
这也是中华文明作为一种文明的兴盛之基。
特别是在军事方面,种地已经成为了一种战略。
古代军队机动能力低下,把守漫长的边境线就必须要“靠前部署”,但这样一来粮草运输又成了问题——军人也是人,有得吃才有战斗力啊。
但边境驻地往往远离产粮区,少数通水路的地点还好说,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效率很低(因为运输的人马也要消耗粮食)的陆路运输来供应军粮,成本高昂。
为了解决这个麻烦,从汉代开始,把军事和中国人的“种族天赋”结合起来的“军屯”制度便诞生了。
特别是汉武帝夺取河西走廊后,专门将60万军民迁到新设置的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种地实边,种出的粮食一部分就地供应边境军需,一部分养活自己。
▲河西四郡维持着通向西域的通道
不过,很快当地就发现仅仅种粮不够了,粮食虽然能吃饱,但只吃粮显然不能满足人体需求。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篇《藏气法时论》中就有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
现代医学证明,蔬菜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人体必需的VC的90%、VA的60%来自蔬菜。
古代虽然没这个认识,但也认识到吃菜是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因此军屯中也开始大量种菜。
根据“居延汉简”记载,汉代军屯有相当严格的菜蔬培育制度,“城宫中亭治园条:韭三畦,葵七畦,葱三畦,凡十二畦,其故多过条者勿减……。”
考古发掘也证明,汉代西域军民吃的菜,以及芜菁、韭菜、葵菜、苜蓿等蔬菜为主,这可能也是汉军有战斗力的一个原因。
除此之外,很多西域的蔬菜和瓜果,就是通过边境的军屯,一步一步传入中原的。
从此军屯制度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军人种菜的传统也这样传了下来,到了清朝也是如此。
晚清名臣左宗棠领兵新疆,实行屯田。光绪6年夏天,他给儿子写信说:“速买红萝卜子用天鹅蛋种子寄予来,以便散给各营哨,愈多愈妙。此间地脉甚厚,种蔬最妙。”
左宗棠其时年过7旬,每天早上五六点钟都要跑到菜园督看浇灌情况。据说,当时的哈密大营辟有菜园20亩,种植诸瓜菜俱全,左宗棠种菜是其“以军屯为辅、民耕为主”治军方针的体现。
人民军队诞生之后,种菜同样在人民军队的发展史也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了。
30年代末,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当时的人民军队陷入物资极度匮乏的处境。
为改变这一处境,一代伟人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窑洞前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
到了1942年,边区生产自给率就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彻底缓解了物资匮乏的问题,并将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
但边境驻地往往远离产粮区,少数通水路的地点还好说,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效率很低(因为运输的人马也要消耗粮食)的陆路运输来供应军粮,成本高昂。
为了解决这个麻烦,从汉代开始,把军事和中国人的“种族天赋”结合起来的“军屯”制度便诞生了。
特别是汉武帝夺取河西走廊后,专门将60万军民迁到新设置的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种地实边,种出的粮食一部分就地供应边境军需,一部分养活自己。
▲河西四郡维持着通向西域的通道
不过,很快当地就发现仅仅种粮不够了,粮食虽然能吃饱,但只吃粮显然不能满足人体需求。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篇《藏气法时论》中就有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
现代医学证明,蔬菜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人体必需的VC的90%、VA的60%来自蔬菜。
古代虽然没这个认识,但也认识到吃菜是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因此军屯中也开始大量种菜。
根据“居延汉简”记载,汉代军屯有相当严格的菜蔬培育制度,“城宫中亭治园条:韭三畦,葵七畦,葱三畦,凡十二畦,其故多过条者勿减……。”
考古发掘也证明,汉代西域军民吃的菜,以及芜菁、韭菜、葵菜、苜蓿等蔬菜为主,这可能也是汉军有战斗力的一个原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