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落下帷幕,为何只有西北战事仍酣?
1949年1月随着北方三大战役陆续落下帷幕,也标志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嫡系力量彻底的瓦解。
也有人注意到了,当时三大战役结束直至渡江战役时的时候,北方虽然再无较大规模的战事,但也依旧有部分城市尚未解放,如1949年3月太原战役、1949年4月的安新战役,事实上在三大战役结束以后,无论是太原,还是安阳、新乡,国民党军都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孤军,起不到重要的作用,而唯一北方尚未结束的战事,当属西北战场上。
在渡江战役之前,西北战场上还仍然盘踞着胡宗南集团以及西北二马等数十万的兵马,而西北野战军是在1949年7月以后,才吹响了解放大西北的号角,正式向西北国民党军统治深远的地区挺进。
更为关键的是,也有人发现,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在我军战斗序列之中,人数也最少,和东野的百万大军相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而且西北野战军后来增加到30多万兵力,也是后来合并了华北地区两个兵团才达到的规模。
事实上西北战事乃至西北野战军规模不大的问题,和各大野战军在战略任务的不同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西北野战军成立之初只有4.5万人,而盘踞西北的胡宗南集团拥兵50余万人,双方实力基本上不成正比,而且早在抗战时期蒋介石就令胡宗南盘踞西北,意在遏制我军的发展,因此西北野战军自建立发展之初,就十分困难,为此相较于东野、华野、中野等各大野战军,西北野战军主要负责牵制任务,就是牵制在西北的胡宗南集团50多万大军。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没有西北野战军,胡宗南的50万大军投入中原、华东乃至东北战场,会对各大战场产生怎样的影响,更为关键的是,西北野战军基本上是以劣势的兵力,牵制数十倍以上的国民党军精锐,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可即便如此,西北野战军还是在1948年4月就收复了革命圣地延安,并在随后的西府陇东战役中,扩大和巩固了陕甘宁解放区。
事实上负担相同任务的,还有华北兵团,也有不少人指出,华北兵团之所以未能建立华北野战军,主要是因为败仗太多,但事实上很多人都忽略了,在解放战争初期,为了全国和平局面,华北地区晋察冀军区以及野战军,曾主持了大规模的复员工作,复原了十多万的部队,直接导致了在战役初期华北地区战事的不利。
可以说为了全国和平,晋察冀军区以及野战军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也因此党中央很早就考虑,以华北地区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单独解决该地区战事,只能喝东北战局合并解决,为此华北兵团的主要任务,就是牵制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不使其支援东北,以便于配合东北战场。
相比而言,西北野战军所处的环境也更加恶劣,所以也不具备单独解决西北地区的战事,因此三大战役时期,西北野战军也只能保障西北地区战事不出现问题,而无法驰援各大战场,直至三大战役落下帷幕,东野挥师入关,西野得到了华北两个兵团的兵力,这才逐渐在战场上有了优势,也拥有了和胡宗南、西北二马抗衡的实力。
不过一个比较值得一提的事儿是,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也根本不利于大规模兵团作战,这也是胡宗南虽然坐拥50万大军,却被只有两三万人的西北野战军牵着鼻子走的重要原因。
延伸阅读:解放战争时期,国军士兵素质如何?文盲普遍多,军事水平低
或许翻阅老照片时,多数人都曾见到过这样的场景:
红军在急行军的过程中,每个士兵后面都背着一块板子,上面写有文字和图画,供后面的战士学习,虽然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作战,红军对于士兵的基础教育,几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自封建专制的清王朝推翻以后,中国立刻陷入军阀混战当中,虽然部分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教育,但实际上想要改变根深蒂固的国人思想,需要漫长时间的努力,特别是在军队建设方面,事实上近代史上中国军队建设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时期。
民国时期的军队建设,往往非常简单,包括中下层的军官以及士兵,往往都是穷苦人出身,这部分人不可能接受过十分优质的教育,包括红军时期的建军,部队之中的士兵大部分也都是穷苦人出身,除了少部分人曾开蒙以外,多数人甚至连名字也不会写,比如李云龙,参加红军之前就是篾匠,是在红军时期才接受了简单的文化教育。
相较于红军愿意在基层普及文化知识教育外,国民党军在这方面就要欠缺很多,由于上层只知道聚敛士兵充当专权的工具,对于军队之中士兵大多是利用关系,因此基本上也不愿意对士兵投入太多,而且由于旧军阀部队内部森严的等级关系,士兵在部队之中也很难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大部分情况下,就连吃得穿得也存在问题。
国民党军的建军思想,实际上和封建时代军队建设颇为相似,军队从上到下形成层层压迫关系,宋太祖有过一句名言,叫做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因此这样招募甚至是强行拉壮丁上来的军队,你能指望他又多少战斗力,况且旧军队之中本身就存在层层压迫,因此自然也不会对这些士兵进行教育工作。
事实上国民党军对于军队之中士兵的训练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即:地方民团向正规部队的转化。
在国民党军战斗序列中,也有补充旅、新编番号部队,用于打仗时随时补充正规部队的损失,可国民党内部高级将领或干部经常人浮于事,对于地方征兵训练工作往往并不到位,甚至能完成征兵工作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直至抗战末期,国民党军部队之中,仍有较多士兵不会开枪,一部分由地方抽调的士兵进入部队之中,也因体格孱弱,基本不堪训练。一度号称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在湘西会战以后的一份战报中,还指出部队士兵“盲目乱射”,甚至是“朝天射枪”的状况,至于其他杂牌这种情况或许还会更多也不定。
可能也会有人指出,新一军、新六军这种全美械装备的精锐部队,士兵素质较高,但请不要忘记,所谓新一军、新六军,以及多数的美械装备部队,事实上都是在美国顾问的指导下训练出的,而在内战爆发的状态下,国民党军很难吸收这种先进的教育模式,一旦兵力局促,大规模征兵无可避免,而类似精锐部队训练方式,耗时耗力,短期内难以见效,类似新一军这种的精锐部队,反而成为了一次性部队,即打光了无法补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