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外交政策报告:增强“印太”影响力,遏制中国
脱欧之后的英国与美国站队更紧,在某些反华议题上亦步亦趋。一份最新的阐述英国外交策略的报告显示,尽管国内新冠疫情仍未得到控制,英国政府仍试图“在“印太”地区的民主国家中增强影响力”、“维持与美国的紧密关系”。据路透社报道,这份报告将于当地时间16日发布,是冷战结束30年后“对英国外交和防务政策最大最全的一次评估”,在战略上与中国“背道而驰”,其目的是为了制衡中国。这份报告阐述了首相约翰逊计划“如何站在恢复活力的、基于规则、合作与自由贸易的国际秩序前沿。”
路透社报道截图
但是,这份报告的某些内容,仍然保有僵化的冷战思维。报告认为“印太”地区正在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强调了“在该地区部署航母”的计划。
英“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图源:BBC)
此外,报告还提及首相4月的访印计划。约翰逊原定于印度共和国日(1月16日)访问印度,参加庆典,但由于英国国内疫情严重被迫推迟。
自从去年底与欧盟正式“分手”后,双方在渔业等领域互相设限使绊,还展开“抢疫苗大战”,一路磕磕绊绊。路透社认为,约翰逊政府希望通过这份“综合评估报告”,展示“英国在世界舞台仍有影响力”,并“定义英国走入新的时代”。
“我对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我们把握机遇的能力感到非常乐观,”约翰逊在致国会的声明中说。英国今年在国际上会扮演两个角色:6月主办新冠疫情发生后的首次G7峰会,以及11月主办COP26联合国气候大会。
但现实往往很“骨感”。
路透社提出,这份100页的报告,还要受到严格审查,看约翰逊政府是否能拿出具体的措施,兑现(报告中的)言论。特别是国家正艰难面对脱欧后的现实,因新冠死亡的人数也比其他(欧洲)国家多。
有网民在路透社推特报道下方吐槽称,“别像个帝国一样,没有欧盟,英国只是一个中型国家,经济体量比中国小得多。而且如果苏格兰、北爱尔兰独立了,还不如现在呢。”
推特截图
去年起,英国在5G设备、涉疆议题、BNO护照、媒体偏见报道等问题上,屡屡挑起事端,引起中国民众不满。酝酿了很久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向亚洲派遣一事,如果真的执行,恐让南海局势更加紧张。
英国的这份报告除了例行谈及“捍卫民主、人权,防御恐怖主义”,还将“我们与美国关系的重要性”放在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中。这在英国的“后欧盟时代”显示出鲜明的政策倾向。例如,报告写道“寻求与美国的贸易协定”,并确保其在拜登的外交工作中处于高优先级。据日本媒体去年年底报道,英国海军最快将于明年初,以“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为核心,在西太平洋长期派遣航母打击群。相关人士透露,届时,“伊丽莎白女王”号和打击群的舰艇、飞机预计将与日本自卫队、美军实施联合演习。
延伸阅读:美军印太司令部的计划曝光!妄想让中国主动放弃统一?
“我们必须让北京相信,使用武力达到目标的代价实在太高。”
“你们在军事上不可能赢,所以根本试都不要去试。”
这两天,一份“太平洋威慑计划”让美军印太司令部狮子大开口,向国会索要的拨款比之前直接翻了一番。
虽然名字是“太平洋威慑”,但实际上就是“威慑中国”。
这份预算报告里所有内容都指向了遏制中国。
那么,印太司令部希望用这些钱达到什么目的?会购置哪些武器装备?有了这些武器装备之后,会给解放军带来怎样的威胁?
1
要说美国在军事上遏制中国的最前沿指挥中心,非美军印太司令部莫属。
这两天,印太司令部向国会递交的预算报告,激发了舆论的诸多关注和议论。 根据美国《国防新闻》取得的摘要报告,印太司令部为“太平洋威慑计划”所要求的拨款比之前直接翻了一番,从2021财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2022财年的46亿美元,并且计划未来5年共计投入273亿美元。 “太平洋威慑计划”在美国已经讨论了有一段时间,到如今预算报告的成型,标志着这一构想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美军印太司令部计划用这些钱干什么?会购置哪些武器装备?有了这些武器装备之后,会给解放军带来怎样的威胁?
从“太平洋威慑计划”的整体来看,印太司令部想用这273亿来加强四种军事能力: 第一,防御能力。购买并部署更多更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在第一和第二岛链,也就是中国的家门口,罗织起更密实的反导网。 第二,监测能力。在太平洋的关键位置建立雷达站,部署更多更强大的雷达监测设施。比如在太平洋岛国帕劳基地部署的战术多功能雷达,是因为帕劳占据了进入太平洋的关键位置。 第三,打击能力。在第一岛链上,尤其是关键节点,加强精确打击能力,而且是能够“承受敌人先发攻击”的分散式打击能力。根据“太平洋威慑计划”报告的要求,印太司令部提到要加强射程在500公里左右的精确打击武器的部署。 为什么是500公里?因为在第一岛链上,这一射程刚好可以打到中国大陆。 第四,强化后勤补给和盟友体系。比如在“印太地区”修建新的训练基地,同时增加新的通讯卫星。与此同时,改善后勤和维护能力以及装备、弹药、燃料等物资的提前部署,开展联合部队演习和训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盟友和伙伴的防御安全能力与合作。
总的来说,这是美国在以中国为假想敌的作战推演中,“查漏补缺”迈出的重要一步,它将把资源集中于关键的军事能力缺口上,包括对陆基远程打击能力、战区导弹防御、远征机场和港口基础设施以及燃料和弹药储备的投资,以此实现作战平台的现代化,提升美国在印太地区对中国的威慑能力。 具体到美军印太司令部未来几年可能部署的武器和相关平台,应该包括:在关岛部署陆基“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在太平洋岛国帕劳基地部署的战术多功能雷达,并且在地区投入33亿美元用于发展射程超过500公里的陆基远程火力。
2 2014年,美国出台了一个名叫“欧洲威慑计划”的行动,迄今已为其投入了200多亿美元。 这些资金流向了遏制俄罗斯的行动需求:增加驻军、演习、预先部署、基础设施和伙伴能力建设。 尽管特朗普执政时期,美欧关系被搞得一团糟,但华盛顿的许多精英还是对这项计划颇感得意,认为它成功遏制住了俄罗斯的许多“激进想法”。 趁热打铁,他们又希望如法炮制类似的行动来遏制中国。 虽然名字是“太平洋威慑”,但看来美国眼里的太平洋只剩下中国。 “太平洋威慑计划的目的是只给北京留下一个结论:你们在军事上不可能赢,所以根本试都不要去试。” 去年早些时候,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共和党参议员吉姆•英霍夫和资深成员、民主党参议员杰克•里德曾在一篇文章里如此狂妄地叫嚣。
是的,这就是这份“太平洋威慑计划”所采取的策略——让“潜在敌人”相信,如果发动军事行动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并且很可能失败。 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维森1日在提到这份报告时也提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让北京相信,使用武力达到目标的代价实在太高。” 美方反复提的“军事行动”“使用武力”,指的是中国领土统一的进程。 有分析认为,美方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和平统一台湾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最终实现武统的可能性则越来越大。 届时,美国如何干预,干预到哪个程度,都是让美国左右为难的问题——它既不希望遭受现实损失,也不愿意自己的“盟主”地位受损。 毕竟,此前在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生化危机中,美国都因为“反应太软弱”而备受批评。 所以,这个“威慑计划”,实际上是希望拖延中国统一的进程,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但单单恐吓中国是不够的。 美军印太司令部情报处处长、海军少将史达曼星期二就警告世界,尝尝被中国主宰的“滋味”。 “我们尝到了由中国领导或深受中国影响意味着什么的滋味。” “你会发现一支非常全球化、远征性的中国军队,他们会在任何他们认为中国利益受到威胁的地方介入,”他说。“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中国都感觉自己的发展利益受到了威胁,你会发现,他们最终会越来越频繁地派出解放军。” 但令人颇感讽刺的是,在史达曼的这段话中,如果略去主语,他所说的这支军队,像不像美军?
3 而实际上,这份计划曾经被CNN认为是美国立法者们可以找到的对抗中国“最浪费钱、最适得其反、最具有煽动性”的计划。 文章说,面对中国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大多数美国人更愿意选择减少而不是增加美国的军事存在。很清楚也很容易理解的一点是,美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过度扩张了,他们不想也没有兴趣让美国在亚洲卷入新的纷争中。 实际上,此前让美国投入220亿美元的“欧洲威慑计划”,如果要说“成功”,很可能是美国一些精英的一厢情愿,因为除了个别国家,欧洲整体上并没有出现联合对抗俄罗斯的局面。 而亚洲的情况还更有不同。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经贸联系相对较少,而亚洲近年来一直是全球经济成长最快的区域,各国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往来非常紧密,其中也包括美国的盟友,比如韩国、日本、菲律宾甚至新加坡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