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雪龙号慢速撞了冰山?船用雷达到底能不能发现冰山?
作者 :瀚海狼山 2019-01-22 15:20:22 审稿人 : admin 围观 : 次 评论
首先是一百多年前的地球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大约1.5摄氏度,因此大西洋暖流比现在弱的多,整个北大西洋的水温比现在要低好几度,经常有大冰山南下到北纬45度甚至更低。但是到今天却完全看不到在北大西洋北纬50度以下有漂流的冰山存在。其次在于当时的造船技术和造船材料都远远不如今天。水密舱太少;而船体都是单壳,船板采用高含硫的钢材,一撞就大面积崩溃。
第三,这次撞船的角度太倒霉,没有直接正面撞击,而是从侧面大范围刮破了轮机舱,和最近挪威海军被油轮撞沉的神盾护卫舰的情况相似。因此大面积进水导致船体迅速折断而沉没。当然撞船的最直接原因,还是明知道海面上有大冰山却仍然夜间高速航行,瞭望员居然连望远镜也没有,只能夜间目视瞭望。发现冰山后报警急转左满舵适得其反。当今很多人认为。若当时泰坦尼克上若是有现代化的雷达,这一悲剧就可以彻底避免了。当然这有点马后炮。船用雷达成熟,已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具体说至少是1944年以后。美英最早装备最早完善;而旧日本海军甚至到二战结束都没在舰艇上普及雷达。因此在1912年根本不可能在泰坦尼克上装备任何雷达设备。那么有了雷达就一定不会撞冰山吗?未必!
北京时间2019年1月19日上午10时47分,雪龙号在执行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期间,于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
碰撞时船速3节(约5.56千米/小时),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无人员受伤,压载水舱、油舱、主机及其他船舶动力设备、通讯导航设备运行正常。现代科考船有大量的先进雷达但是还是撞上了。瀚海狼山没有去查当时的位置是白天还是黑夜,因为北京时间并不代表当时雪龙船实际所在的经纬度的时间。但是明确说是有浓雾。大家都知道在海面有浓雾的情况下,无论白天和黑夜都是能见度极低的,没多大区别。好在雪龙号仅仅以3节的速度前进,也就是基本比人步行的速度稍微快一点。
从相撞损坏的部位来看,基本确定是正面撞击冰山。而且这个冰山的高度可能比雪龙号要高,因此可以让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这些部位受损,等于轿车外壳小范围被撞凹陷,以这样的低速下,不至于影响雪龙号的主体安全与发动机性能。因此应该不会影响下一步的科考任务与安全返回。有人还担心雪龙号的水线下的船壳或者船首有没有受损或者进水。其实雪龙号是破冰运输船,水线部分特别是船首是经过特别强化的,本来就可以直接破冰,因此这种低速下,即使正面撞上冰山也不至于损坏下层船壳。现在看来更像是上翘的船头上部先撞在冰山航,水线一下未必碰到。破冰船都没有前伸的球鼻艏,而有专门的下倾的破冰冲角,因此不必过于担心。
有浓雾,雪龙号显然是开着雷达的,那么为何还是撞上了呢?这里必须知道,雪龙号当时已经在南极洲的结冰边缘海区破冰前进,周边除了水面的海冰,应该到处都是冰山,已经属于在冰山的空隙中找路径前进,这和泰坦尼克号撞上偶然拦路的冰山的大环境是不同的。
除了冰山太密集外,船用雷达其实对冰山的探测其实并不是特别可靠。一般来说,露出海面三米的冰山,船用雷达在2海里之内才能发现,再远就隐蔽在杂波中了。若周边到处都是冰山,那么雷达的分辨率真的还不如人眼观察更可靠。一旦遇到大雾,而周边又是层层冰山组成的“冰山墙”,出现一些事故的概率就很高。还好,这次知道有危险航速特别慢。
当代的雷达能看到什么材质的物体,而看不到什么材质的物体,是一个十分复杂而专业的问题。现在大家平时所说的“雷达”,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狭义来说,只有采用电磁波作为探测方式的装置才能叫雷达。但是实际上现在雷达不仅仅采取电磁波的方式,比如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也被叫做雷达。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家用轿车上说装备的倒车雷达,其探测信号,大多数采用的是超声波而不是电磁波。因此倒车雷达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无线电雷达。标准的电磁波雷达,并不是只能看到金属物体。塑料的气球、木质的航模,甚至雷雨云,雷达也是能看到的。但是像玻璃钢、平板玻璃这种人眼和超声雷达可以探测到的材料,无线电雷达又不容易探测到。
对航海雷达来说,海水涌起的较高的波浪,雷达可以探测到。正常情况下也能探测到海冰,因为海水和大多数海冰都含有盐分,内部有一定的电位差。可以反射雷达波。但是从南极冰盖上断裂下来的“纯水冰山”,可能就完全不含盐分,内部没有电位差,就是已经到了眼前,船用雷达都会犯迷糊,估计这次雪龙号就碰上了这么一个雷达前可以隐身的家伙!
因此即使当年泰坦尼克号有雷达,若碰上的那个冰山也是纯水冰山,未必能提前预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