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
作者:子木
来源:子说一点
有读者让我讲讲,集采药品事件。
其实从2018年开始,集采药品就出过几次问题,但每一次,最后都不了了之了。
而这波又起来,是因为上海两会上,来自医疗领域的20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强调某些采药,药效出现了大问题。
比如手术中给病人打麻药,病人在手术中醒来或者根本无法入睡。给病人开降压药,血压不降,需要多吃两颗,开泻药,肚子不泻,等等问题。
很荒唐,但就发生了。
这些医疗领域的政协委员,有些都是三甲医院的专家级名医,用了有问题的采集药品后,应该也引发了不少医患质疑甚至医闹。
可即使是这个段位,向上反应了好多次,结果都没什么消息,可能这次真是逼急了,有些为了保名声,有些是医者仁心。
比如北京冠心病专家卢医生反映,病人吃了采集药,不仅没有效果,竟然还过敏了。
结果自己找人在实验室检查发现,这些采集药品,不仅纯度不够,制作工艺还非常落后,处于远古时期。如果患者长期吃下去,吃死怎么办?
这段时间,我身边,也出现类似的质疑。
一个读者说,现在进口药在医院里全都没有,从医美到化疗药再到靶向药全都开处方外购药,不进医院住院费账单,也不在普通百万医疗险的特药清单上,全自费。
如果想用进口药就要去私立医院或者民营医院,没有高端商保,根本住不起。
普通人走公立医院的路径就是在公立三甲拿方案,花600块钱见专家开检查,去公立二甲医院做基础治疗,去社区医院住安宁疗护病房,最后死在急诊走廊或者家里。
全病程可能手术用不上进口器械耗材,用药用不上副作用更小的进口药,将就着磕巴着把积蓄花完,以拼夕夕医疗的方式,对付完最后一程。
另外一个说,集采药品之后,现在各大医院的进口药基本都消失了,即使是纯自费也买不到。
你说医保穿底不可以用医保开进口药,我能理解,那我不用你的医保,自费买进口药我认可,经济负担得起我买,经济负担不起我愿意卖房子买,我不敢冒险换其他的平替品,怕药效不好病情反复,这是家人的命,我不想赌不敢赌,但是自费也开不到进口药,这不正常。
其实采集药品,最一开始的出发点是惠民的好事。
想让更多人用更小经济成本用得起药效相似的药,我个人也支持集采,而且也支持 DRG 控费,可以让医保开销可控可优化。
但不能因为做集采,而把原研药彻底杀死。因为原研药,是为了让医学得到进步,让富裕的患者获得更好的体验,两者都没有错。
关键是,找到一条兼顾两者的道路,既保证了社会公平,又保证了财政上的可持续,还能满足不同人群(看重费用的;看重疗效的)的不同需求(求便宜;求快好)。
而现在俨然形成了一边倒的趋势,直接剥夺了患者的选择权,至于为什么?
逻辑很简单。
负责集采谈价的是医保局,负责药品批准监管的是食药监,负责看病的是卫健委。
初衷一致(保障民众的健康权益)。
但三部门真实KPI不尽相同。
整个流程相当内耗且麻烦。
而且惠民的好事,变成了KPI,变成了“任务”,甚至是军令状。
他们为了保证参加集采的药品完成“带量采购”任务,保障中标者的销售量,直接把采集药,从原先的50%又提升到了95%,而且把价格压到了极致,连淀粉片都比药价贵不少。
怪不得越来越多人反映,在医院开的药,吃了不管用,原来吃一粒,现在吃3粒,原来吃3天好了,现在一周都没用。
原研药被踢出中国,直接剥夺了患者的选择权,原因也很简单,放开选择可能很多人会选非集采药,这样“量”就达不到目标了,任务也完不成了。
这招很出名的,叫做“一刀流”。各个领域都适用。
现在,几十位业内专家已经上报了,引发全国震动,而且上面已经发函,让医保局注意倾听来自临床一线的意见,核实药品的质量问题,并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的吹哨人。
问题应该会被解决,但相似的问题,可能未来某一刻又会来到人们的身边。
有时候看到这些消息,很惊讶,但又觉得很正常,只能感叹,国内有些行业真的不错,但有些行业,真是一言难尽…脱离了作为“人”的这一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