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美接触!
来源:大白话时事
微信号:xhdb66
有记者问:外交部发布消息,何立峰副总理将于5月9日-12日访问瑞士,期间与美方举行会谈。请问商务部能否介绍一下此次会谈的背景和相关考虑?
商务部答:“美国新政府上任以来,采取了一系列违规、无理的单边关税措施,严重冲击中美经贸关系,严重扰乱国际经贸秩序,也给世界经济复苏增长带来严峻挑战。中方为捍卫自身正当权益,采取了坚决有力反制。”
“近期,美方高层不断就调整关税措施放风,并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希望就关税等问题与中方谈起来。中方对美方信息进行了认真评估。在充分考虑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的基础上,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进行接触。何立峰副总理作为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将在访问瑞士期间,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长贝森特举行会谈。”
这个接触通告也说明,之前并无接触,但凡真的有接触,我们都会正式通告,不会藏着掖着。
最近对这个接触式会谈,大家基本也有预期。
特别是5月2日的“中方正在评估”,就明显有一个态度变化,我当时也分析过,这意味着接下来双方可能有一些接触。
所以至少我自己对今天出来这个接触,并不感到意外。
我最近也一直跟大家做预期管理,这场贸易战打打谈谈,边打边谈是常态。
不要一打,就觉得老死不相往来。
不要一谈,就觉得马上要谈妥了。
速胜论和速败论都是不可取的,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1)坚持原则立场
商务部在7日的回应也说了“中国有句古话,“听其言而观其行”。美方想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就要正视单边关税措施给自身和世界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
“如果说一套、做一套,甚至企图以谈为幌子,继续搞胁迫讹诈,中方绝不会答应,更不会牺牲原则立场、牺牲国际公平正义去寻求达成任何协议。”
咱们这段话意思就是,接触归接触,谈归谈,结果归结果。
我们这次接触更多只是过去表态,顺便看一下美方的态度,虽然我们对美方也不抱什么期待。
但毕竟美方最近整天打电话过来“请求”见面,那我们接触一下看看美方态度也没什么。
从接触到真正谈,是还有一段距离,得看美方的态度。
从真正谈,再到谈成协议,更是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我们是已经明确说了:“如果美方说一套、做一套,甚至企图以谈为幌子,继续搞胁迫讹诈,中方绝不会答应,更不会牺牲原则立场、牺牲国际公平正义去寻求达成任何协议。”
所以接触一下,并不代表我们“怂了”,也不代表我们会让步。
我们在7日的回应里还说:“中方注意到,一些经济体也正在与美方进行谈判。需要强调的是,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得不到尊重,坚持原则立场、坚持公平正义,才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正确之道。”
既然我们这样说,就说明我们是绝不会绥靖,也不会妥协。
但是呢,这两天我看网络上也有不少人,一看双方接触,就马上说“构,说“怂”。
在有些人认知里“接触”=“谈妥”=“怂”。
但实际“接触不等于谈妥”,接触也不代表怂了。
对于这次会谈的结果,双方同时降一部分关税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可能得多接触几次才行,不欢而散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具体能达到什么结果,取决于美方的态度。但双方直接达成协议,终止贸易战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我个人预期,最理想的结果,顶多就是双方约定一下,同时把关税调整回某个水平,比如50%-60%左右,然后继续长期鏖战,仅此而已,不会有其他更实质性结果。
防杠,这不是我希望如此,只是预判一下有可能的情况。
我也希望,就算美国降低了,我们也不用降低。
但事物不以我们主观意愿为转移。
说白了,现在双方都受不了125%关税,但谁都不愿意先降低,至少我方是肯定不可能先降低,美国需要我们给他个台阶下,我们也不给。
那么唯一可能就是双方互相接触一下,然后找个时间同时降低关税。
之所以我预期这次可能双方同时降回到50%-60%左右的关税水平,主要双方都需要缓冲时间。
现阶段,要特朗普一下子取消全部加征的关税,显然是不可能的,至少短期内不可能。
而如果关税降回到20%左右的水平,反而不好,因为那样就会有一部分供应商宁愿亏钱也要降价保订单。
而维持当前125%关税,相当于直接贸易硬脱钩,这也不是我方希望看到的。
50%-60%左右的关税,属于供应商不会降价,美国零售商可以长期涨价的阈值水平。
可能大家还感受不到125%关税的危害,但其实长期维持125%关税,我方也有很多企业撑不住。
国家肯定不能不考虑这些企业死活,毕竟这涉及到的是就业和民生,涉及到方方面面。
所以,接触一下,双方同时把关税降到一个比较适合长期鏖战的水平,这对我们来说才是比较有利的。
我一直都是比较反对那种感觉贸易战对我们一点影响都没有的“速胜论”。
只不过我认为对美国伤害更多。
美国发动贸易战是杀敌八百,自损三千的行为。
(2)就事论事
其实从我个人主观喜好来说,我也希望干脆现阶段就别跟美国接触,先把美国晾在一边,等美国真正感到疼了,自己主动降关税后,我们再同意和美国接触。
但个人有个人的喜好,国家有国家层面的考量,各自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层级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保留个人喜好,但不要总觉得国家决策得按照自己想法走。
个人喜好可以快意恩仇,但国家决策更多是在不停做取舍,需要做全局考量。
而且我虽然觉得暂时不接触更好,但接触一下也没什么。
看到网络上一堆人说接触就是怂,搞得好像接触一下就马上要谈妥一样。
这次接触,我们更多只是表态,不是我们在拒绝谈判。
接触更多只是看美方的态度,距离达成协议还很远。
即使双方同时把关税降至某个水平,也谈不上达成协议或者成果。这对我们来说,也只是对等调整,谈不上让步。
有人说这样就会让美国虚空造牌得逞。
但实际上,如果美国拿降低加征的关税,来要求我们做某些让步,如果我们答应了,这才叫让美国虚空造牌达成。
一直以来,我们的策略就是对等调整,美国加,我们加,美国降,我们降。
美国是虚空造牌,我们也是虚空调整,并没有做出实际让步。
有人说,就算跟美国同时降了,后面美国也还是会加上去。
这个其实没什么,我们也做好美国会出尔反尔的准备,让世人看清楚是美国在破坏谈判。
如果美国后面降了再加,我们也加就是了。
对等反制一直都是博弈论里的最优解。
我们需要的只是尽可能拖时间。
就算后面长期满世界搞阳澄湖,去第三国贴牌贸易,这也是需要有个时间。
按照现在今年就加了145%关税的水平,很多外贸企业可能都撑不到打通阳澄湖就挂了。
对于美国来说,如果继续维持145%关税,就要面临,要么货架空空如也,要么物价大幅上涨。
如果让美国零售商为了避免货架空空如也,而选择全面上涨,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自行消化这高额关税,美国经济也会崩。
其实从我个人判断来说,美国顶多再三个月就可能受不了,会自行把关税降至一个较低水平。
所以完全可以把美国先晾在一边。
不过既然我们选择这个时候接触,就说明有些我们不知道的信息在影响决策。
也说明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总体来说,其实就是双方第一回合的交锋过于激烈,美国4月对我们加了125%关税,今年累计加了145%关税,对这么大规模的商品加如此高额的关税,这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贸易史上都是首次。
所以双方都需要有一个缓冲时间,各自喘口气。
这就是我在4月15日文章里提到的“回合休息时间”。
就好比一场拳击比赛,会有很多个回合,每个回合之间都有一个短暂的休息间隔时间。
双方打完一回合,休息一会后,就还会接着打。
直到有一方真正打不下去,完全撑不住了,双方才有真正谈出结果的可能。
这种打打谈谈、边打边谈模式,在历史上都能找到很多案例。
有人基于我方很强势的预期,认为不用跟美国接触,我可以理解,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至少不要一接触就喊着怂,那样性质就变味了,直接从速胜论转速败论。
不要停留在要么怂、要么赢的二极管叙事里。
昨天,还有个新闻。
外交部回应中美经贸高层会谈:这次会谈是应美方请求举行的。
然后就有个记者跑去问特朗普:“中方表示,美方本周末主动请求启动贸易谈判,其立场没有改变。”
特朗普则回答称,“他们说是我们发起的?我觉得他们应该回去研究一下他们的文件。好吧。”
虽然特朗普否认,但美国财长贝森特却露馅了。
5月6日,当主持人问及:“(中美)谁打了第一个电话?”
贝森特随后连连结巴:“那个……有很多电话,那个……没有什么‘谁先打的电话’,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有很多接触点。”
显然贝森特很心虚。
而且,贝森特在被问到周末见面时,则称:“周末的会面不是高级谈判,只是一个开始。”
连美国财长都说这次见面不是“高级谈判”,也就仅仅只是双方接触,看各自表态,能不能给后续可能的谈判创造条件。
结果很多人却认为接触一下就等于谈妥。
对于特朗普最新这个表态,今天我们也专门做了个回应。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今天回应。
有记者问,近日中方宣布将与美方举行会谈的消息后,美方仍表示在与中国开始谈判前不会降低关税,并且暗示并非美方主动提出的谈判。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我方回答:“关于中美经贸高层会谈,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都已作出表态。我愿再强调以下三点:
一、美方近期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希望就关税等问题与中方谈起来。中方是在对美方信息进行了认真评估后,决定同意与美方进行接触。会谈是应美方请求举行的。
二、中方坚决反对美国滥施关税的立场是一贯的,将坚定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和国际公平正义,维护世贸组织规则和多边贸易体制。
三、这场关税战是美方挑起的。如果美方真想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就应该停止威胁施压,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同中方对话。中方绝不会接受美方说一套、做一套,更不会牺牲原则立场、牺牲国际公平正义去寻求达成任何协议。”
其实我方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一贯的,并没有发生什么转变。
(3)实事求是
这场贸易战注定是旷日持久,包括双方加的关税,也可能在整个过程里,出现数次起伏。
双方在贸易战过程里,会有不断接触、打打谈谈这都很正常。
最关键是我们在整个打打谈谈过程里,需要坚守原则立场、需要坚守底线,维护自身利益,以对等的姿态去谈,那就没什么问题。
我的老读者应该知道,我在2020年1月,因为对第一阶段协议保留意见,不赞同“全面开放金融市场”,而被连吞6篇文章,也写过一篇“呐喊”,很多人是通过这些文章关注我。而我方最新说法是“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这才是我支持的说法,也说明我5年前对“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的担忧是对的。
我并不是那种不顾事实去迎合的人。
我写文章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坚持写自己的心里话。
虽然相比5年前,我的文章风格相对沉稳很多,没那么激进。
但我写文章的原则,是从来没有变过。
这个大家应该能从我的文章了解我是怎么样一个人。
我不能保证自己的观点100%正确,但至少都是我自己的心里话。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确实认为虽然不接触更好,但接触也没什么,这中间可以理解有一些需要取舍的空间。
虽然可能短期内双方也不会进入到谈的过程,如果想要跟5年前那样,谈出一个称得上协议的结果,起码也得两三年时间,至少今年是看不到这样的协议。
如果两三年后,双方能谈出协议,我觉得起码得等到时候具体的协议内容,才能真正讨论得失问题。
现在仅因为一个接触,就马上盖棺论定,确实太过于二极管思维。
对于这场贸易战的过程和结果,我也会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去跟大家分析。
该支持,我们支持。
该反对,我也会保留自己的意见。
不过,我相信这一次我们跟6年前是不一样的,我们已经在这6年时间里,做了很多准备。
美国也跟6年前不一样,2020年疫情危机里,美国一口气打光子弹,债务问题比6年前严重得多,美联储的弹药箱也不是那么充足。
所以,对于这场长期鏖战的结果,我是比起6年前要更有信心。
我也一直建议大家能在这两三年里,做好预期管理,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保持一个平常心,去应对这场惊涛骇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