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层货币空转,下层通货紧缩!
来源:大树镇巡抚
微信ID:dashuzhenzhang
2009年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了应对因房地产市场下挫引起的经济危机造成的内需不足,推出了“旧车换新折扣补贴政策”。
这项政策旨在提振内需,助力美国经济走出经济危机以来CPI长期偏低甚至负增长的通货紧缩的萧条处境。
具体的做法是美国消费者购买4.5万美元以下的新车时,可以用自己的车龄超过10年的旧车换取3500到4500美元的折扣。
这笔折扣先由厂商提供,然后再找政府报销。为此,美国政府准备在4个月内投入30亿美元。
对于这项政策的后果,美国官方进行了大肆吹捧,认为它有效地提振了美国内需,缓解了经济危机对作为美国支柱产业的制造业的冲击。
为了证明战报,奥巴马政府还列出了战线,用数据说明奥巴马政府采取的政策将美国经济从通缩萧条的泥潭中救了出来:
实施政策后的2009年第3、4季度,美国CPI分别为215.7和216.1,较2009年第2季度的214.2有增长,也高于2008年平均的215.3。
然而,经济界对此的反应却是,你终于肯承认通缩了啊。
在此之前几个季度,美国CPI涨幅都不到3%,甚至出现了从2008年第3季度的219.3到第4季度的213.1的2.7%的负增长。
对于一个去工业化供给不足,而且仗着霸权倾向于超发货币的经济体,能做到这么低的CPI增长显然是不正常的。
但美国不承认经济有陷入通缩的风险,甚至讳疾忌医到反感媒体提“通缩”这个词。
但经济界却认为,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的受益者,主要是原本就有买新车计划的比较富的人;而美国内需不振,是因为经济危机把大量中产变成了负债者,这些人忙于还债,无力买新的东西。
换句话说,奥巴马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只是让买得起的人买得更便宜,但并没有让原本买不起的人买得起。
在08年经济危机前,美国通过大幅降低贷款门槛的方式鼓励贷款,鼓励买房,大量居民贷款上车。
然后经济危机发生,房价大幅下降,而房价下跌对中产的伤害是远大于富人的,结果是《平民四十年积累,一朝归零》。我举过例子:
对于100万全款买房的富人,房价跌20万,他的资产还剩80万。
但对于首付30万贷款买房的中产,房价跌20万,他的资产就只剩10万了(80万房产减去70万房贷)。
假如房价下跌个三四十万,那这个中产就没有净资产了。
社会中,有家庭的中产是消费汽车和电子产品的新锐大件消费品的主力,也是消费服务的主力。
当这个阶层因为房价的暴涨暴跌陷入负债时,失去了支柱的内需自然拉胯。
这时候,即便是没有买房的人,对消费也谨慎起来。
因为很多人的工作间接甚至直接以有家庭的中产的目标客户,当目标客户成为债务的奴隶时,生意难做,只能减少消费存粮过冬。
结果,不买房的人对消费的谨慎进一步降低了内需。于是寒意从贷款买房的少数人扩散,席卷了社会的大部分人。
这时还敢放手贷款和消费的人,可能只有旱涝保收的联邦雇员们了。
这就是美国在08年经济危机后大幅搞量化宽松印钱放水,但美国物价依然低迷的原因:
不是有人有钱不赚故意低价在自己国内搞倾销,而是因为有消费意愿的人要么成了房贷的奴隶,要么因为顾客成了房贷的奴隶而勉强维持生意。
而美国量化宽松放出来的水再多,也是进了少数资本巨头的口袋,而不会流入真正需要支持脱困的潜在内需。《只给部分人放水,等于给其他人加税》
结果上层货币超发空转,下层省吃俭用内需不振通缩。
奥巴马政策的失败说明了,要走出通缩萧条,不能只靠补贴生产端和在萧条中还买得起东西的人,也不能简单印钞放水,而要让在房价暴跌后陷于房贷债务和担忧失业后无出路的居民重拾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