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开放式关系更前卫:Z世代追求关系里的「无政府主义」是什么?
当人们还在网路上针对开放式关系展开无数场激战时,Z世代早已悄悄流行起了一种更前卫的情感理念——关系无政府主义。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开放」或「封闭」二元选择,而是直接质疑关系本身的定义权:为何要用标签去对关系进行加注?为什么爱一定得有等级之分?
这种看似任性的态度,其实是Z世代对传统框架的厌倦与反抗。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何谓「在一起」。
被标准化爱情疲劳的一代
作为数位原住民,Z世代从小就接收了无数种样板式的完美爱情:眼中只有彼此的两人、甜腻肉麻得令人掉牙的相处方式、关系走到最后势必要以婚礼作为宣示才算圆满⋯⋯这些千篇一律的放闪公式与高度包装的爱情脚本,早已失去了吸引力。
为什么一定要在特定节日送花才叫浪漫?为什么需要在社群媒体上公开宣示主权?为什么感情发展非得按照暧昧、交往、结婚的标准流水线?这样没有标准答案的疑问,都成为了关系无政府主义日渐茁壮的养分。
一段真正让自己感到舒心的关系,也许不需要那么多外在的仪式感和社会认证,也不需要被硬塞进既定的框架里。关系可以由自己定义、自行调整节奏,才是Z世代所追求的。
Photo Credit:《我们的爱情一言难尽》,来源:车库娱乐
关系无政府主义是什么?
关系无政府主义的核心理念,是拒绝任何外在强加的定义与规范。正如KOLDedeker Winston所说:「这种做法鼓励人们听从内心的声音,去选择和建构关系,而不是依赖社会规范来决定什么适合你。」
也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欲望和价值观,与他人建立完全客制化的关系模式,不必受限于传统主流价值观的框架。只要关系中的所有参与者透过持续且开放的沟通、确保彼此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且所有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这样的关系就可以成立。
Photo Credit:《我们的爱情一言难尽》,来源:车库娱乐
同时,关系无政府主义反对既有的人际关系阶级制度。他们不认同「爱情比友情重要」的观念,也质疑传统一夫一妻制的必要性,因为这些框架,往往意味着给关系中的参与者套上无形的枷锁,限制了人们追求情感连结的可能性。它强调,我们都不需要勉强自己符合既有的主流价值,爱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亲密也不只有一种表达方式,每个关系都是无一无二的。
关系无政府主义如何实践?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不少尝试关系无政府主义的年轻人发现,即使理智上认同「关系不应该有阶级」以及「彼此都保有自主权」的概念,却无法说服自己,给予足够的安全感。
这种内在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毕竟Z世代在成长过程中仍接触不少既有的观念,那些「独占」、「忠诚」、「排他性」的爱情元素早已烙印在潜意识里。要完全摆脱这些根深蒂固的想法,需要大量的时间、耐心和持续的自我对话。
关系无政府主义并不是一套满足多元情感需要的完美解方,而是一段持续的探索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最适合的关系模式。对于夹在传统规范与新兴观念之间的Z世代来说,这种探索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
Photo Credit:《我们的爱情一言难尽》,来源:车库娱乐
关系无政府主义与开放式关系,两者有何不同?
虽然关系无政府主义和开放式关系都强调关系的灵活性,但关系无政府主义和开放式关系其实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前者不认为任何一段关系应该比其他关系更重要,在此情况下,好友或家人,与恋人都是具有同样地位的。
而后者通常是在既有的主要关系下,允许与其他人发生亲密接触。它仍承认关系中的人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互动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延伸。
关于新的可能性
Z世代对关系无政府主义的探索,其实是在为爱情开创新的可能性。他们相信,真正的爱应该是自由的、平等的、不被外在标签束缚的。在这样的关系中,每个人都能够更真实地做自己,而不需要为了符合社会对「好恋人」的期待而妥协。
在当社会制度更加完善,平权观念更开放的将来,这样的关系模式可能会被更广泛地接受。这些被当代人视为「任性」与「不负责任」的情感实验,或许将成为未来人们追求幸福的主流选择之一。
事实上,每个时代的关系都各有特色。从古代的政治联姻到近代的自由恋爱,关系的形式一直在与时俱进。 Z世代的贡献,就是为这个进化过程增添了新的篇章,让爱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想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