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不熟,但有价值!
作者:李大闲人 曾经被视为“世界办公室”的印度光环正迅速褪色,而“印度陷阱”的名号,也在跨国企业的血泪账本中日益做实。 中企被印度屠宰的实例已经在中文互联网上家喻户晓: 小米48亿资金被冻结,VIVO被冻结119个银行账户、46亿卢比,OPPO被追缴440亿卢比“关税漏洞”罚款。上汽MG名爵印度公司被要求重新审批所有中国籍工程师签证,长城汽车收购通用工厂案因“安全审查”拖延26个月后被迫流产。 不得已之下,小米将电视生产线迁往印尼,手机产能转投越南;上海电气退出塔塔电力EPC项目;蚂蚁集团清仓印度支付宝Paytm股份,腾讯减持印度淘宝Flipkart。 事实上,印度的收割并非仅仅针对中国,而是对全球“一视同仁”: 2024年印度要求亚马逊等平台抽成上限压至5%,导致外资电商巨头累积亏损超过70亿美元;印财政部对所有交易无限期追溯权,英国的沃达丰2023年被要求缴纳89亿卢比的“历史税单”,法国的道达尔在 2024年被追缴 2010 年的交易税款。 不堪重负的国际巨头用脚投票,加速远离印度这个天坑。 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的外资净流出规模同比激增37%;国际机构将印度的政策稳定性指数从 2022年的 B+下调至2025年的CCC(高危级),让全球投资者对印度敬而远之。 除了政策不确定,莫迪“印度制造”的豪言壮语在薄弱的基础设施条件下根本是空中楼阁。印度港口平均卸货时间长达 87 小时,而中国宁波港仅需 8 小时;卡车日均行驶里程仅为 250 公里,而中国可达 800 公里。 电力供应成本和法律执行顽疾更是印度的致命问题。印度制造业每度电成本高达 0.16 美元,而越南仅为 0.08 美元;印度合同执行时间平均 1445 天,而全球均值仅为 590 天。 资本用脚投票,书写着对印度的判书。2024 年中资对印直接投资骤降 92%,制造业领域近乎归零,而越南 2024 年吸收外资增长 38%,墨西哥中资工厂数量三年内翻番。 莫迪的“印度世纪”叙事正在资本逃亡中漏气,沦落成笑柄。如今他转向人美心善的东大,想着能在政治上打开局面,但谁都不傻,谁都记仇。 但争取印度仍然有政治上的价值。 在和美国争夺全球秩序主导权的征程中,一个拥有全球最大人口规模,在全球南方国家中拥有巨大话语权的国家,至少在两强中保持中立,不对我们构成威胁,也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所以千万别和印度算经济账,只要政治上别让他们和我们对立就好。 养不熟,但有价值。
来源:地安门外一闲人(ID:damyyx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