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倡议的背后!
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01
9月4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欢迎中方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
“全球治理倡议”是什么?
这个“倡议”是9月1日日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来的。
目标是: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具体有五点:
第一,奉行主权平等。
……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第二,遵守国际法治。
……不搞“双标”,不将少数国家的“家规”强加于人。
第三,践行多边主义。
……坚定维护联合国地位和权威,切实发挥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四,倡导以人为本。
……更好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更好弥合南北发展鸿沟,更好维护世界各国共同利益。
第五,注重行动导向。
……打造更多可视成果,以务实合作避免治理滞后和碎片化。
而这个“全球治理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四大全球倡议”。
02
这样去介绍这个倡议,可能许多小伙伴对于这个“全球治理倡议”理解不是很深刻。
估计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觉得里面提到的这些“主权平等”“国际法治”什么的不是理所当然,不是国际共识么?
有必要重新再强调么?
其实有的时候,要读懂一份文件,不光要读懂它字面上的意思
更要读懂字面下的意思
更更要读懂到此时此刻发出这份“倡议”在时间维度的意义。
今天我就和小伙伴们一道,认真学习一下这个“倡议。”
一、主权平等:打破“中心-边缘”结构
当今国际秩序中,说是主权平等,但主权和主权又是不一样的。“主权平等”某种意义上,是被架空的。
过去百年间,发达国家通过设置非中立的规则标准、操控国际组织议程、建立排他性俱乐部,构建了隐形的等级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票否决权、世界银行行长“默认由美国人担任”等惯例,都是这一体系的具象化。
倡议直指国际关系“民主赤字”,要求改变“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决策中被边缘化的现状。
毕竟,当新兴市场国家贡献全球增长的80%,却只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扮演“二等公民”,这种结构性矛盾迟早是要爆发的。
二、国际法治:反对“规则霸权”
近些年,某些国家正在越来越频繁的将国际法工具化、武器化。长臂管辖、单边制裁、国内法国际化等操作层出不穷。
从阿尔斯通事件到孟晚舟案,从SWIFT系统断接到美元清算体系政治化(包括因为美国要系统性抓捕我国的AI人才,还在意大利身陷囹圄的徐泽伟)

所谓的“法治”已然成为地缘博弈的利器。
所以我们的倡议强调“不将家规强加于人”,直指这种“选择性法治”的虚伪性。
其深层诉求是建立真正中立、非政治化的国际规则体系,防止全球公域被个别国家“私有化”。
三、多边主义:拯救“失能的集体行动”
多边主义现在正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联合国常规预算被大面积拖欠,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陷于瘫痪,气候变化合作步履维艰。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某些传统多边主义的倡导者,如今却成为最大破坏者,它退出巴黎协定、无视国际法院裁决、架空联合国宪章这些事,也不是干了一次两次了……
而倡议强调联合国的中心地位,实则是要挽救日益衰弱的集体行动能力。
四、以人为本:超越“GDP中心主义”
全球治理长期被经济指标所主导,而忽视了人的真实福祉。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虽然创造了增长奇迹,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平等——全球最富1%人口拥有45%的财富,而最低50%人口仅拥有不到1%。
倡议强调“弥合发展鸿沟”,旨在推动全球治理从“资本逻辑”向“人的逻辑”回归。
而当一个体系无法为大多数人提供基本尊严时,其可持续性必然存疑。
五、行动导向:拒绝“清谈”式治理
全球治理最大的痛点在于承诺与行动的脱节。
气候资金承诺年年落空,可持续发展目标多数进展缓慢,国际机构陷入无休止的议程讨论而缺乏实质输出。
“打造可视成果”的提法,直指全球治理的“执行赤字”。
其深层意图是推动国际机制从“论坛型”向“项目型”转变,通过务实合作恢复各方对多边主义的信心。这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治理哲学,强调“做得好比说得好更重要”。
03
而这五大支柱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
以主权平等重塑权力结构
以国际法治规范国家行为
以多边主义提供制度框架
以人为本确立价值导向
最后通过行动导向确保实际产出
而这这正是新时代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正处于秩序重组的关键节点。旧体系难以为继,新秩序尚未形成。“全球治理倡议”的深层野心,是为人类社会的集体未来提供一套更加公正、有效、可持续的操作系统。
那,这套更加公正、有效、可持续的操作系统需要靠什么来保障呢?
那大概就是“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全时戒备、有效威慑,以武止戈、砥定乾坤”的“真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