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强洲际导弹对决?一国没有参赛资格!
原创: 徐吉军
来源公众号:汉唐智库
微信ID:hantangzhiku
从1950年代开始,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最重要的杀手锏就是洲际导弹,其中重型洲际导弹历来被视为灭国神器定国神针。2025年9月3日,中国陆基发射井液体燃料洲际导弹东风5C重磅亮相,再次震撼世界。东风5C与东风61陆基机动固体燃料洲际导弹相比,或许容易遭受定点打击,生存能力存在挑战,但是依然是当之无愧的最强武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最新型洲际导弹萨尔马特在实验中频频失利,美国民兵3洲际导弹日益老化。
这场“全球最强洲际导弹竞标赛”,似乎已经阶段性有了胜负之分。
有一方未战已经出局,实在令人唏嘘。

一、中国科学家的先手棋!
就在外界热议东风5C之际,中国南京大学徐晓辉团队完成了一项极具前瞻性的实验:模拟多弹头连续打击地下深层目标。
研究表明,多点协同的脉冲式爆炸,能够形成远大于单次爆炸的杀伤效应。
实验人员在约85米深处引发了一次当量为4.3千吨的爆炸,三重打击装置使陨石坑的半径从46米增加到114米,深度从28米增至35米。三次脉冲所产生的弹坑体积比一次同等爆炸大约大十倍。表面损伤面积,从6600平方米增加到26400平方米。
在实际战场上实现脉冲打击,效果需要多个高精度弹头,并具备高超音速运载和精确导引等先进功能。这些能力更归功于现代核弹头,而非传统核弹头。
这一切,恰恰是中国东风5C所具备的。

二、东风5C独一档!
作为东风5家族的巅峰之作,东风5C弹长32.6米、弹径3.35米、最大起飞重量183吨,能携带10-12枚分导式多弹头(MIRV),每枚弹头当量估计为30到50万吨高爆炸药,最远射程1.8万公里,具备全球覆盖打击能力。
在实现了核弹头小型化之后,东风5C搭载12枚分导式核弹头,拥有高速飞行能力和先进的突防技术,具备了分别攻击几百公里范围内不同目标的能力,这是一次质的飞跃。
东风5C改进型导弹采用轻量化材料、液体火箭实现长期储存、快速发射准备,全面超越美俄同类产品。采用惯性制导+星光制导+北斗定位,确保战略级打击的可靠性。
毫不夸张的说,东风5C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唯一具备实战能力的重型洲际导弹。
美国军事评论网站惊呼:“这是足以撬动全球核威慑体系的利器。”
用战略学术语就是改变了游戏规则。

三、萨尔马特起大早赶晚集!
2024年9月21日,卫星照片显示,常被专家称为“毁灭世界导弹”的RS-28“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在发射井内爆炸。从卫星照片上可以看到,俄罗斯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的一处发射井完全被摧毁,形成一个大坑。
德国《世界报》报道,这至少是“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在研发过程中第4次遭遇失败。在西方专家看来,如果的确发生了这起事故,那么无异于一场军事惨败。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称之为奇迹武器,被称为全球最大的洲际弹道导弹。普京表示,萨尔马特导弹重200多吨,射程可达1.8万公里,因此无与伦比。核弹头可以突破敌方的导弹防御系统。这种导弹可携带10到12枚核弹头。
2023年,普京表示“萨尔马特”导弹系统可在不久的将来投入战斗值班。
在苏联时期,乌克兰南方设计局研制了萨尔马特导弹的前身撒旦导弹。
曾经的撒旦导弹是冷战时代的王牌,号称世界末日武器。
然而,继任者萨尔马特依然走在复制升级的框架内。
目前来看,萨尔马特距离投入部署实现稳定核威慑还有一丢丢距离。

四、美国民兵力不从心!
美国民兵3洲际导弹,诞生于1960年代,投射重量仅36吨,据说射程14000公里,但是与150吨级的中俄导弹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美国空军现在大约有450枚民兵3洲际导弹,分别保存在蒙大拿州马姆斯特罗姆空军基地、北达科他州米诺特空军基地和怀俄明州F.E.沃伦空军基地。
原本民兵3计划服役10年,美国靠不断更换部件和延寿工程,硬是把这款老古董维持了60年!
2020年特朗普第一个任期,计划研发下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LGM-35哨兵洲际弹道导弹,预计2029年完成研制,开始替换现役的民兵3型洲际弹道导弹,并预计服役至2075年左右。
由于项目预算一再超支,从最初的950亿美元飙升至近1500亿美元。研发时间表一推再推,真正服役至少要等到2035年以后。
这意味着,在未来十年乃至更久,美国只能依赖民兵3这种老旧装备维持核平衡。
如果进入高强度对抗,美方在陆基导弹上已经丧失竞争力。

五、美俄的数量优势!
当然,必须承认,美俄在核弹头储备和洲际导弹数量上依旧占据绝对优势。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5年最新数据:
核弹头数量:美国现役核弹头约3800枚,俄罗斯超过4200枚,中国约500枚。
洲际导弹数量:美俄各自拥有数百枚规模,中国目前为百余枚。
在数字层面,美俄仍旧高高在上,掌握以量压人的战略筹码。尤其是俄罗斯,依靠庞大库存维持三位一体核力量,美国靠战略核潜艇和轰炸机填补导弹老化的短板。
然而,这种数字游戏已经不足以稳操胜券。数量再多,也掩盖不了技术停滞与装备老化的窘境。
中国东风5C和东风61横空出世,正在通过技术优势抵消数量差距。
一枚导弹能投射分导式多弹头、实现全球必达,美俄那种依靠库存压制的战法,正在被彻底改写。

六、中国核力量持续变强!
不可否认,中国当前在核弹头总量上仍然落后于美俄,这一局面并非一成不变。事实上,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有计划的核力量扩充,快速实现数量与质量并举。
首先是东风-41洲际导弹的逐步列装。这款固体燃料导弹机动性更强,射程超过14000公里,同样具备分导式多弹头能力。与东风-5C形成双保险,提升了战略纵深。
其次是海基核力量的崛起。094A、096型战略核潜艇正逐步形成常态化战备,配套的巨浪-2、巨浪-3潜射导弹,意味着中国战略核力量真正具备了第二击能力,战略威慑更加稳固。
此外,中国还在建设新的地下导弹发射井集群,未来可同时容纳数百枚导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数量跃升。美国智库在卫星照片里捕捉到这一迹象后,惊呼中国正在悄悄走向核力量大国。
这意味着,虽然目前美俄仍有数量优势,但中国正通过持续扩充,先实现质的飞跃,再逐步实现量的追赶。
未来十到十五年,中国的核力量结构将更加完整、立体,真正具备与美俄平起平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