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北极成大国博弈新焦点,中国策略独具特色
【文/东方军事专栏作者 摩根】
10月13日,一艘于9月23日从中国宁波出发的集装箱船,向北穿越北极圈后,成功抵达英国费利克斯托港,仅用20天便完成其首次北极航线航行。此次航行凸显出气候变化如何重塑全球物流格局:北极航线已形成与苏伊士运河所需的40天、绕行好望角的50天,以及中欧班列25天的运输周期相竞争的态势。
从商业角度看,这条“冰上丝绸之路”影响深远。它为连接中欧市场提供了一条更短、更节能的运输通道。中国媒体称此次航行创下史上最快的集装箱运输纪录,将航运周期缩短至约20天,使之成为中欧之间第三条主要贸易通道,且速度最快。
与此同时,欧盟仍是宁波港最大的贸易伙伴。近期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双方贸易总额约达33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约占宁波港外贸总额的18%。
此次北极首航的成功标志着全球航运业的转折点,表明极地冰层的融化不仅开辟了新航线,也在重新调整中国、欧洲及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与互联互通格局。
然而,新航线的开辟不仅是商业故事,它也重塑着战略格局——引发关于北极治理权归属、通行管理机制以及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大国在这一新兴领域规则制定中扮演何种角色的新议题。
图源:央视新闻
航道:大国博弈焦点
环抱广袤北极地区的国家以及自称为“近北极国家”的各方,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穿越极区的新航线。其目标明确:在这片地球最后的边疆之地,为贸易开辟新通道、获取新资源,并影响新兴治理模式的形成。随着极地冰层消退,这片曾经遥远冰冻的区域正逐渐成为连通、合作与竞争的新舞台。
北极新航线的开辟是最清晰的信号之一,表明全球变暖正在重塑世界地理与经济格局。冰层融化使昔日难以通达的水域逐渐开放,曾被认为无法通行的航线如今每年可通航时间越来越长。这一转变使北方海航道成为传统航运通道的可行替代方案,大幅缩短了亚欧之间的航行距离与时间。
在这一变动格局中,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向北延伸的“冰上丝绸之路”,正逐步成为全球贸易未来的战略调整与远景规划。
几个世纪以来,全球商业始终依赖两条狭窄动脉: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它们承载着全球化的重担,却也成为脆性的梗阻点——易受冲突、气候冲击及政治动荡的影响。
2021年苏伊士运河阻塞事件引发的混乱蔓延至各大洲,暴露出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对许多国家而言,这印证了一个简单事实:过度依赖传统航线将滋生战略风险。
集装箱船“长赐号”在苏伊士运河搁浅,造成运河堵塞,全球贸易延误数月,并出现运价飞涨、集装箱缺箱严重。 资料图:NASA
从历史角度看,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始终深受地缘政治势力影响——前者受英国掌控,后者被美国主导。即便在今天,这些水道仍是全球大国的战略焦点。
2025年初,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重新点燃关于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争论,声称“中国掌控着巴拿马运河”,并誓言美国要“收回控制权”或采取“强力行动”。这番言论反映出华盛顿对中国在拉丁美洲投资及其接近关键海事基础设施的日益不安。巴拿马政府当即驳斥特朗普的言论,重申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是在巴方主导下独立运作的。尽管如此,该事件仍凸显出世界主要大国始终将全球贸易航线视作战略影响力杠杆,而非单纯的经济通道。
如今,逐渐融化的北极提供了新的选择。沿俄罗斯北部海岸延伸的北方海航道每年通航期不断延长,能使上海至鹿特丹的航行时间缩短多达40%,同时避开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这两条运河所在区域历来深受西方军事经济主导地位的影响。
就此来看,尽管全球变暖源于灾难性成因,却矛盾地开辟出一条机遇走廊。曾象征隔绝的冰层,如今意味着通达——通向更短的航线、未开发的资源,以及新兴极地秩序中的治理新范式。
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北极新议题:谁来制定航行、环境保护和海床开采的规则?
谈及北极“治理”,实质是在探讨由谁来制定这片全球新边疆的规则。与受国际条约保护、禁止军事和资源开发的南极不同,北极由八个主权国家划分管辖,包括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及北欧国家,这些国家的专属经济区一直延伸至极地深海。
冰层融化在改变地理格局的同时,也在重塑地缘政治。北极已成为气候、商业与安全议题交织的舞台,世界主要大国正在这里悄然重新划定势力范围。
对俄罗斯而言,北极既是屏障也是桥梁——既是抵御北约北扩的缓冲带,也是经北方海航道通往亚洲的门户。莫斯科通过现代化军事基地、部署先进导弹系统及扩建破冰船队,确保其防御与后勤投送能力能够深入极地。
对美国及其北约盟友来说,北极构成了集体防御的新北部战线。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显著扩大了联盟在北极的存在,联合巡逻范围现已覆盖挪威海和巴伦支海。与此同时,华盛顿正通过新建破冰船、卫星系统和监测网络来增强北极实力,以匹配俄罗斯的辐射范围。
介于这两极力量之间,中国的策略独具特色。北京不部署军队或建立基地,而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和科研合作来施加影响。其破冰船、极地科考站以及在航运和能源项目上的合作伙伴关系,均具备民用形式与战略功能的双重属性。
这场新竞争的核心在于治理问题:由谁来制定航行、环境保护和海床开采的规则?曾作为合作象征的北极理事会,自2022年西方成员中止与俄罗斯合作后日趋分裂。新的框架正悄然填补真空——双边协议、区域协定和科研合作——各自勾勒出管理这片北方疆域的不同愿景。
在冰层之下,另一场关乎下个世纪经济命脉的资源争夺正在展开。北极海床估计蕴藏着全球13%的未探明石油和30%的天然气,以及对清洁能源和科技制造业至关重要的战略性矿产。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可扩展其大陆架主张,但随着冰层融化与新航线的出现,主权管辖与公共空间的界限正逐渐模糊。
中俄合作被赋予新战略高度
在此演变中的环境下,中俄两国在北极能源、航运和治理领域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协同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更是对北约在该区域日益增强存在的战略应对。
其结果是使该地区日益呈现出“分层竞争”的特征——这场竞争不仅通过军舰或基地进行,更体现在数据、基础设施和影响力层面。对破冰船、港口、卫星网络和环境标准的掌控权,将决定谁真正“主宰”北极的未来——不是单凭主权宣称,而是通过界定这片世界最新海洋治理规则的能力。
然而北极的边界始终处于流动与争议中。随着冰层消融,新的可航水域及先前难以企及的海底资源(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矿物)正逐渐开放勘探。这使该地区变成战略棋盘,能源安全与国防建设在此日益交织。
对中国而言,参与北极治理意味着在不引发直接对抗的前提下获得认可。通过自称为“近北极国家”,北京既承认北极国家的主权,同时强调北极的全球重要性——其对气候系统、航运路线及冰封下庞大资源的影响。
中国已通过新开辟的“冰上丝绸之路”展现出对北极的承诺,该航线近日刚刚完成从中国至英国费利克斯托港的首航测试。这条航线蕴含着合作与战略考量:中俄两国深化了在整个北极地区的伙伴关系,特别是通过亚马尔液化天然气和北极液化天然气2号等合资项目。这些项目将俄罗斯的能源储备与中国的资金及先进冰级船舶技术相结合,凸显出两国在北极发展与治理上的紧密协同。随着北约在北极地区增加存在与巡逻,双方合作也被赋予战略维度。
对中国,合作能在制裁与海洋竞争时代保障能源安全和物流多元化;对俄罗斯,则在西方经济孤立中提供了投资与全球联通的生命线。
超越商业范畴,北京正持续投入极地科研、环境监测和可持续航运技术。这反映出中国的北极愿景不只着眼于资源获取,更旨在塑造这个正处于剧变的全球气候前沿地带的治理规则。
北极解冻不仅是环境叙事,更是政治叙事。同一场冰雪消融在揭示新资源的同时,也暴露出现行秩序的脆弱性——这个建立在有限陆地竞争基础上的秩序,正随着我们脚下海洋的变迁而动摇。
本文系东方军事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东方军事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首页 上一页 1 2 余下全文【文/东方军事专栏作者 摩根】
10月13日,一艘于9月23日从中国宁波出发的集装箱船,向北穿越北极圈后,成功抵达英国费利克斯托港,仅用20天便完成其首次北极航线航行。此次航行凸显出气候变化如何重塑全球物流格局:北极航线已形成与苏伊士运河所需的40天、绕行好望角的50天,以及中欧班列25天的运输周期相竞争的态势。
从商业角度看,这条“冰上丝绸之路”影响深远。它为连接中欧市场提供了一条更短、更节能的运输通道。中国媒体称此次航行创下史上最快的集装箱运输纪录,将航运周期缩短至约20天,使之成为中欧之间第三条主要贸易通道,且速度最快。
与此同时,欧盟仍是宁波港最大的贸易伙伴。近期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双方贸易总额约达33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约占宁波港外贸总额的18%。
此次北极首航的成功标志着全球航运业的转折点,表明极地冰层的融化不仅开辟了新航线,也在重新调整中国、欧洲及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与互联互通格局。
然而,新航线的开辟不仅是商业故事,它也重塑着战略格局——引发关于北极治理权归属、通行管理机制以及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大国在这一新兴领域规则制定中扮演何种角色的新议题。
图源:央视新闻
航道:大国博弈焦点
环抱广袤北极地区的国家以及自称为“近北极国家”的各方,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穿越极区的新航线。其目标明确:在这片地球最后的边疆之地,为贸易开辟新通道、获取新资源,并影响新兴治理模式的形成。随着极地冰层消退,这片曾经遥远冰冻的区域正逐渐成为连通、合作与竞争的新舞台。
北极新航线的开辟是最清晰的信号之一,表明全球变暖正在重塑世界地理与经济格局。冰层融化使昔日难以通达的水域逐渐开放,曾被认为无法通行的航线如今每年可通航时间越来越长。这一转变使北方海航道成为传统航运通道的可行替代方案,大幅缩短了亚欧之间的航行距离与时间。
在这一变动格局中,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向北延伸的“冰上丝绸之路”,正逐步成为全球贸易未来的战略调整与远景规划。
几个世纪以来,全球商业始终依赖两条狭窄动脉: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它们承载着全球化的重担,却也成为脆性的梗阻点——易受冲突、气候冲击及政治动荡的影响。
2021年苏伊士运河阻塞事件引发的混乱蔓延至各大洲,暴露出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对许多国家而言,这印证了一个简单事实:过度依赖传统航线将滋生战略风险。
集装箱船“长赐号”在苏伊士运河搁浅,造成运河堵塞,全球贸易延误数月,并出现运价飞涨、集装箱缺箱严重。 资料图:NASA
从历史角度看,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始终深受地缘政治势力影响——前者受英国掌控,后者被美国主导。即便在今天,这些水道仍是全球大国的战略焦点。
2025年初,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重新点燃关于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争论,声称“中国掌控着巴拿马运河”,并誓言美国要“收回控制权”或采取“强力行动”。这番言论反映出华盛顿对中国在拉丁美洲投资及其接近关键海事基础设施的日益不安。巴拿马政府当即驳斥特朗普的言论,重申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是在巴方主导下独立运作的。尽管如此,该事件仍凸显出世界主要大国始终将全球贸易航线视作战略影响力杠杆,而非单纯的经济通道。
如今,逐渐融化的北极提供了新的选择。沿俄罗斯北部海岸延伸的北方海航道每年通航期不断延长,能使上海至鹿特丹的航行时间缩短多达40%,同时避开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这两条运河所在区域历来深受西方军事经济主导地位的影响。
就此来看,尽管全球变暖源于灾难性成因,却矛盾地开辟出一条机遇走廊。曾象征隔绝的冰层,如今意味着通达——通向更短的航线、未开发的资源,以及新兴极地秩序中的治理新范式。
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