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巴·纳克维|“让印度再次伟大”的内部反叛:莫迪的福利政治惹怒了自己人
编者按:随着印度经济增长放缓与福利政策转向,莫迪政府在社会基础内部出现明显裂痕。面对中产阶层就业停滞、税负沉重的不满,印人党试图通过“深层政府”论调转移舆论,将经济困境归咎于官僚体系与既得利益集团,以维护莫迪的政治权威。
然而,印度官僚与媒体体系在莫迪时代高度顺从,几乎不存在制衡力量,所谓“印版深层政府”更像是一种话语建构而非现实存在。与此同时,莫迪的经济政策出现了明显的“右翼意识形态—左翼福利实践”分裂。以上动态中,确实透露出一些耐人寻味的风向变化。
南亚研究通讯特编译此文,授权东方军事发布,以供读者批判参考。
【文/萨巴·纳克维,编译/姜心宇】
2024年11月26日,勒克瑙举办以色列就业招聘活动,求职者正在排队。 图源:Sandeep Saxena
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在美国国内和全球范围都带来了显著动荡。在印度,人们对美国收紧H-1B签证发放限制、对印加征贸易关税以及遣返印裔非法移民等举措的担忧日益加剧。这些不确定性恰逢印度年度预算讨论之时,而经济议题正是该讨论的核心。
有趣的是,特朗普竞选时的言论风格,如今在印度新德里也有了呼应——特朗普长期抨击所谓“深层政府”(deep state),誓言要将其摧毁,并通过一系列行政命令加以落实。近日,一位印度经济学家在国内媒体撰文指出,“深层政府”同样存在于印度,而这种印版“深层政府”正成为妨碍民选政府落实其良好政策意图的隐性力量。文章直言,印度经济增长放缓的背后,正是本国的“深层政府”在作祟。在该文的定义中,“深层政府”包括大型实业家、印度行政服务局(IAS)的高级文官,以及“他们在媒体中关系密切的舆论影响者”。
这篇文章并未将经济领域的失误归咎于当前的政治决策者。进一步而言,既然文章认为是“深层政府”在暗中破坏,那么,印度总理莫迪及其团队就不应承担任何责任。相反,是印度的官僚体系在阻碍事务推进,抑制该国经济创新活力的释放。
在通俗语境下,“深层政府”指的是一类由官僚、商界及国防领域既得利益者组成的“秘密精英集团”。为维护自身利益,他们试图暗中颠覆民选领导层的意志,在幕后悄然运作。在印度,在讨论如查谟与克什米尔等高度军事化地区的复杂政治结构时,人们也常用这一词汇,另外,“深层政府”还可指维护现状、捍卫种姓与阶级特权的官僚与司法系统中的特权阶层。
在美国,特朗普所说的“深层政府”,本质上瞄准的是美国的联邦官僚体系。特朗普本人并非被特权阶层排斥的“草根”人物,而是一位富有的地产企业家,他夸张的政治主张如今正借总统之位付诸实施。但这些主张同样遭到了体制内的抵制。在他第一任期(2016—2020年)期间,特朗普的一些激进提议确实被这一体系所制衡。在进入特朗普2.0时代后,特朗普毫不掩饰自己的意图:通过向200万名职业公务员提供买断离职补偿来削减联邦开支,并瓦解那个试图维持国家现有机制与规则的体系。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成立“政府效率部”(DOGE,全称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该机构并非法定的联邦行政部门,而是一个需经美国国会批准的临时机构。在企业家马斯克(Elon Musk)的领导下,DOGE旨在削减“浪费性开支”和“多余监管”。目前,尚不清楚这一举措在美国将如何具体落实,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国体制中,各州所拥有的权力远高于印度各邦。
极为驯服的官僚体系与媒体
我们在印度很难找到证明印度官僚体系确实阻碍了莫迪政策的执行直接案例。事实上,在莫迪于2016年11月8日异想天开地宣布“废钞令”以来,文官体系竟无一人对其政策公开质疑。
不仅如此,印媒也在持续歌颂莫迪政权,这与美国传统新闻界直接抨击特朗普的态度截然不同。然而,毫无疑问,官僚体系确实有能力拖慢政策执行进程,甚至完全扭曲政策初衷。英国电视剧《是,大臣》(Yes, Minister)对政客与文官官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彩讽刺。在印度,改变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同样也是一项挑战,官僚机构历来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但在印度,官僚主义通常是用来阻碍普通公民,而非制约当权的政治人物。
此外,在莫迪时代,印度官僚在执行那些超越政策范畴,甚至涉及国家干预宗教事务的议程时,往往表现得极为顺从,甚至过于服从。正如阿邦南部一名警察局长在询问“印度教青年民兵”组织(Bajrang Dal)领导层情况后被调职的事件所揭示的那样,任何胆敢提出疑问的人都会被迅速边缘化。
不仅如此,莫迪时代也不再存在可与总理分庭抗礼的高级官员,例如在前总理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时代,其首席秘书就曾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据统计,申请调往首都的印度高官人数近年来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官僚们大概意识到,相较于在首都完全依附高层人物,他们在地方邦级体系中反而拥有更大实权。
和特朗普一样,莫迪是一位不容权威受到挑战的民粹领袖,但莫迪无需通过政府裁员方式削弱官僚体系力量,因为印度的官僚已经足够顺从。事实上,在2025年1月,莫迪政府同意设立并启动第八次薪酬委员会(Eighth Pay Commission),近500万名印度中央政府雇员将加薪。因此,在印度并不会出现类似美国“DOGE”的情况。
因此,“深层政府”这一论调实则是部分评论人士用以快速转移公众对莫迪政权失望情绪的策略。印度中产阶层中的某些群体或许在意识形态上迷恋以印度教为核心的国家形态,也青睐强势领导人执掌国家,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的工作与就业前景并未得到改善,税负却始终高企。民众对每份政府职位的激烈争抢,便是这一现状的明证。
事实上,印度过去十几年间的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归结为:为少数超级富豪打造了垄断地位;为大多数穷人提供勉强度日的经济救济;而夹在中间的群体,听到的多是“伟大国家”“伟大领袖”“印度教文明曙光”之类的口号,2025年财政预算中的减税政策正是为了缓解这一群体的经济不满。
莫迪
莫迪的王牌:直接现金转移
在第三任期内,莫迪似乎开始将直接现金转移(direct cash transfers)确立为其最重要的施政策略。然而,对于那些坚持右翼经济理念的人来说,这无异于一种“异端”。
当这些右翼信徒看到莫迪采纳通过发放口粮或现金补贴援助贫困群体的“社会主义式”的政策模式时,不免陷入意识形态两难境地。同时,还有报道称,莫迪政府正准备放弃国有企业私有化计划,转而通过投资来重振部分国有单位。由此可见,右翼经济学已无法与右翼意识形态保持一致。
如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部分过去支持莫迪的人,转而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达不满。在特朗普的竞选过程中,有一个自诩“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的组织。在印度,也同样存在“让印度再次伟大”(MIGA)的倡导者,他们认为莫迪已偏离通往国家荣耀的道路,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
举几个例子:一个在X网站上拥有15万粉丝、自称“文明印度教活动家”的博主写道:“特朗普对阵莫迪?——不,他们不是一类人。特朗普真正拥有‘56英寸胸膛’,而莫迪连5.6英寸都没有。”(注:莫迪在2014年竞选期间夸口称,领导印度需要有“56英寸的胸膛”,意指男子气概、强硬与决断力,后来被其支持者广泛引用为莫迪个人强势领导形象的象征。此处发帖者认为,特朗普体现了铁腕强人特质,而莫迪的“强人形象”是虚假的,缺乏真正的行动和魄力)。
一名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大量追随者并持印度教民族主义立场的前中央调查局(CBI)局长则宣称:“每个有才华的印度人都想逃离印度——这个国家已沦为‘消亡印度’(Vilpit Bharat),而非‘发达印度’(Viksit Bharat)。”还有人表达了更普遍的失望:“特朗普不是莫迪,莫迪也不是特朗普。一个是民族主义右翼领袖,另一个则是披着右翼外衣的左翼骗子,他欺骗了右翼选民。”
以上动态中,确实透露出一些耐人寻味的风向变化,值得关注。